海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与装备前沿技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9.25

9月2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海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与装备前沿技术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正研级高工李柏担任执行主席,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副教授胡帅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李民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装备技术发展与展望”为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海洋传感器与观测平台的发展现状、差距与挑战,强调在深远海、极地等特殊环境下实现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李柏作“长航时可潜式海洋气象台风综合探测追踪器”报告,提出针对当前台风监测“远海缺位、海气分离”的痛点,构建台风立体监测系统,实现海气耦合观测,提升台风预报精度的构想。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研究员刘磊以“极地高影响天气探测需求及研究进展”为题,介绍极地海雾、吹雪、中尺度气旋等恶劣天气的观测难点,以及团队在激光雷达、云相态识别、吹雪参数化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仪器可靠性验证、特殊气象场景下的技术挑战、国产仪器设备验证评价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明虎提出当前极地观测首要目标是优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追求精准,建议在关键区域建设综合观测站,结合卫星遥感实现“点—面”结合观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行鸿彦呼吁打破“国外即标准”的思维定式,推动国产仪器认证与政策支持体系建设。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孙立新强调,国产仪器必须通过真实场景的考验,持续迭代才能提升可靠性。

大家一致认为,要突破我国气象、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瓶颈,必须建立多部门协同、多学科交叉、多平台联动的一体化推进机制。亟须加强顶层政策引导与专项计划支持,通过构建自主的标准体系、建立权威的验证评价平台、加强统筹指导及多领域协调等措施,为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