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9.10
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如约而至,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中国科协之声特别策划推出“全国科普月”专题。
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与首个全国科普月相遇的特殊时刻,我们走进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正活跃在中小学校的课堂、科技场馆的展厅、线上学习的平台,以及偏远地区的教学点。他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点燃科学梦想的“科普人”。一起看→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部署要求,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通过课程培训、认证体系构建、线上平台支撑、交流网络搭建等多元举措,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打造了科学素质提升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院士为科学教师作专题报告
植物生理学家匡廷云院士为参加生态科学培训的科学教师作报告
如今,一批批“懂科学、会科普、善教学”的老师活跃在校园课堂与科普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这一要求。
从“课本教学”走向“场景育人”
从“中国天眼”的星空探秘到海洋科考船的实地研学,从匡廷云院士的“光合作用”课堂到人工智能的实操体验,近两年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共同组织开展了“主题式科学教育实践与研修活动”系列培训(以下简称主题式培训),构建起覆盖全国、贯通城乡的科学教育赋能网络。
主题式培训始终紧扣教师最迫切的需求——提升实践能力与跨学科教学水平。在课程设计上,培训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科学教师实践弱的痛点,2023年“海洋科学”培训直接邀请11位国家海洋研究所科学家带队实操,2024年“生态科学”培训则由匡廷云院士亲授《光合作用研究》,让教师在感悟科学家精神的同时掌握教学方法;针对科技教育前沿需求,“人工智能骨干教师”培训提供平台工具、活动指南等资源,助力教师开设社团课程;针对校长办学困惑,“中小学校长科技研修”设置“校长论坛”,组织参观海洋科考装备基地,启发科技特色校建设思路。
2024年“中小学校长科技研修”活动中,校长们在进行小组讨论
2024年“中小学校长科技研修”活动走进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实验基地
主题式培训形式更注重“沉浸式体验”。在“走进大国重器”研修中,教师们走进“中国天眼”,亲手操作简易观测设备;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通过小组工作坊设计家乡水资源监测课程;在“科学调查体验”培训中,学习如何将校园角落变成“科学实验室”。
这种“听专家讲、跟科学家做、自己动手设计”的模式,让教师从“知识接收者”变成“资源转化者”。2024年主题式培训组织15场主题式系列研修活动,全国相关系列培训活动直接培训全国中小学科学教师及科技校长等近5000人,线上参与学习规模超5万人次,活动传播量达620多万。
参加培训的科学教师参观海洋科考船
2024年中小学科技教师信息素养活动老师在听报告
作为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服务举办地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内蒙古科协、内蒙古教育厅共同开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面向全区教师、科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和科学副校长等人群,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面上发动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养工作。大赛期间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校长专题研修活动,7名专家就青少年科学教育创新、跨学科协同、区域特色发展、挖掘学生特长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12月底前,专项行动还将在内蒙古全区陆续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活动,为学校和教师赋能,助力内蒙古科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馆校合作让科普资源精准“滴灌”课堂
科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知行合一”,而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场馆,正是承载“沉浸式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2023—2024年,由中国科技馆牵头,联合13家省级、10家市级科技馆共同承办,共计开展32期“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32期培训总学时达1248学时,来自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3615名中小学校长、教研员、科学教师及科技馆馆长、科技辅导员参加线下培训。
中国科技馆辅导员带领研修教师在展厅参观学习
2024年,这一培训模式进一步升级,首次构建覆盖中小学校长(主管科学教育)、区域教研员与学科教师的三级培训体系:校长培训侧重实验区实验校建设,教研员培训聚焦馆校课程研发与区域推广,科学教师培训主攻基于教育理论的课程设计,实现“分层定制、精准赋能”。
研修教师参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研修教师通过动手实践进行课程研发
“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不是通过购买高精尖实验设备、最前沿技术设施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实践研究等过程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副校长王林静在参加了2024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后,对科学教育的教学思路有了全新认知。
这类培训不仅内容前沿、形式多样,更注重与实践结合,以真实问题为驱动,结合科技馆展品资源组织课程开发,显著提升了教师的跨学科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中国科技馆辅导员分享馆校合作课程案例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四小学教师熊利在培训后表示:“我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了我的第一份基于馆校合作的项目式学习案例。这是开端,也是学有所获的具体表现。未来我会将所学运用于教学实践,加强馆校合作,创新教学方法。”
中国科技馆馆校合作研修活动教研环节
更值得关注的是,培训还推动了科技馆与教育系统的长效合作:贵州省科协与教育厅联合下文推进“馆校结合基地校”建设,新疆科技馆与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签订科学教育战略合作协议,泉州市科技馆与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签署馆校合作协议,天津、湖北等地科技馆也与参训教师所在学校深化课程共建、进校园进场馆合作,让“馆校融合”从培训延伸到日常教学。
专业认证为职业成长提供“清晰指引”
除了短期培训,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还通过建立长效认证机制,推动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2018年,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启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工作,制订了《专业标准》和《培训大纲》,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成果和专业特长在传统教学体系中难以得到评价和认可,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这一认证体系突破传统评价方式,从师德修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三大维度对科技辅导员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代表作评审、答辩、笔试等多种形式,避免“只评材料不评人”的弊端。
为确保认证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组建专家委员会,制定认证标准与考核大纲,并依托地方科协建立“认证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系统辅导。
六年来,全国共有26个省级认证机构开展初中级认证,实现全覆盖。累计1.3万余人报名参加三级认证,9900余人获得相应等级证书。其中中小学科学教师占比近70%,成为认证主体。
认证工作不仅凝聚了一批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也激发了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价值感。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两任理事长陈赛娟院士、武向平院士先后寄语获得高级认证的教师,鼓励他们终身学习,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贡献力量。
江苏省更是在政策层面推动认证结果与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师资要求挂钩,明确机构从业人员需持有教师资格证、职称或专业水平认证中的一项,从制度上保障了科技教育师资的专业性。
让科普智慧在协作中“流动生长”
教师科学素质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建立长效机制和资源支持系统。近年来,科协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高新技术企业等优质科教资源,为教师提供持续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2023年参加新疆地区科技辅导员培训教师在进行科技工坊实践操作
线上方面,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不断加强学习平台建设,提供300余门全面开放的在线课程,满足科学教师的日常学习需求。同时将线下优质培训内容数字化,扩大受益面。“STEM项目学生研究手册”慕课就是典型代表,该课程系统介绍STEM项目研究全过程,为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提供实用指导。
线下方面,各地科协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送培训到基层专项活动。福建省围绕薄弱地区科技辅导员开展专项培训;广东省有效衔接教育部门协同推荐选拔;甘肃省发动教师参加全国性培训活动促进交流;浙江省深入山区海岛县调研教师需求,确保培训贴近实际。
“我们要用好教师发展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汇总线上资源,将线下优质课程录制编辑为线上资源课程,拓展培训受益面。”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负责人表示。
“我们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师培训工作支持力度,加强科技馆内外资源整合拓展,注重研修活动成果固化、拓展和升级,着力打造示范性教师实践研修基地。”中国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还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正在逐步建立资源案例集,收集优秀教学案例、课程设计方案和内容资源,供后续工作开展使用。
9月中下旬,2025年援疆援藏及支持中西部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联合行动、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即将启航,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将从中获益,用专业与热情,点亮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事关国家未来,当教师节的敬意与全国科普月的热情相遇,中国科协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搭建起坚实桥梁,也期待更多中小学教师主动拥抱科学、投身科普,用自己的专业与热情,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筑牢“科学根基”。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