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然进化的生物合成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9.25

9月2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化学会主办的超越自然进化的生物合成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教授雷晓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钰周担任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吴国骄、博士后黄建建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作“化学与生物融合的合成科学”报告,指出合成化学进入简约和功能主义时代,生物合成以其经济、安全及环境友好等特色已成为合成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学科研究框架,推动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从理论到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合成科学未来的新趋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教授张先恩以“AI+Synbio”为题,从技术融合视角分析AI赋能合成生物学的路径,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基因设计、功能蛋白质优化以及工业酶计算设计平台中的应用,强调跨学科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裕国作“精细化学品生物催化合成及产业化技术开发”报告,系统阐述了生物催化技术在推动精细化学品高效合成领域的最新进展,指出实现基础酶学到工业化应用的跨越,不仅要关注催化路径的设计和催化剂高效创制,还要重视催化过程的系统集成创新,以及反应器设计与工艺强化等关键环节。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赋能的生物合成前沿技术等话题开展深入讨论。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唐功利认为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是典型的化学、生物融合,能启发化学合成的新策略和新反应,也能为化学生物融合发展提供新工具。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吴边梳理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历程,指出该领域已经进入人工智能从头设计创造工程化酶,并进一步创建超越自然进化的全新生物合成途径的阶段。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许建和指出酶是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芯片,未来应进一步开发高效工业酶,构建低成本规模化生产体系实现降本增效,推动生物催化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革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超越自然进化的生物合成极大地突破了化学和生物合成的边界,是推动生物制造技术真正赋能更广泛的化工和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应积极整合化学、生物、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形成跨专业融合的学术联合,加强相关领域的专业研讨与平台建设。通过融合化学反应原理、人工智能技术和高通量定向进化策略,打通非天然生物合成的产业应用瓶颈,加强相关领域科学界与产业界联系交流,促进生物制造在更多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推动我国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等产业的绿色生产力变革,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