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智能网联驱动交通新变革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9.25

9月2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车载智能网联驱动交通新变革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南大学教授吕丰担任执行主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马宇辰、北京交通大学讲师马玉寅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交通大学李雨键以“毫米波三维集成天线与阵列”为题,介绍基于毫米波互补源天线、多波束天线三维集成、三维打印赋能的大型阵列一体化宽带匹配等关键技术,阐明毫米波宽带高增益天线阵列形成机制,为提升无线通信传输速率提供了可行途径和新思路。与会青年科学家就如何实现大规模工程应用、我国毫米波天线阵列科研优势、在车联网领域的潜在应用等提问交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珊作“存算传融合的自主计算支撑环境”报告,介绍了由多维资源的状态管理和联合调度形成的存算传融合架构,基于该架构能够实现动态开放环境下的自主计算,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黑盒”式计算服务。与会青年科学家就本地存储应用类型、闲置用户算力开放、非本地算力自主探测、车联网场景下的算力瓶颈等提问交流。中国移动研究院孙奇以“5G/5G—A赋能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探索和思考”为题,从标准进展、连接性能增强、通感一体、通算一体角度,阐明车联网形成“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运行机制的具体要素。与会青年科学家就通算一体的本质含义、如何理解确定性网络的内生机制、车联网技术的运行模式等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突破及产业化应用、6G/V2X赋能下的高性能车联网通信架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的车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与主动防护、大模型在车联网服务创新中的应用案例等展开讨论,提出诸多建设性见解。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长乐、清华大学教授高飞飞与青年科学家进行了探讨交流。

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车载智能网联通信架构创新与安全可靠性提升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方向。随着6G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联网研究正突破传统通信框架,加速与通感一体、多模态融合感知、星地协同网络及大模型决策等前沿技术融合,为车路协同落地带来全新变革。未来应重点推动相关技术突破,解决“弱网痛点”等难题,切实保障行车安全,降低系统成本,构建“技术—政策—商业”闭环,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会前,青年科学家们赴北京交通大学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了解车载智能网联技术最新发展和应用情况,加深对车路云一体化组网技术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