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8.08
8月5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AI赋能大食物观战略下食品新资源挖掘与应用探索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隋晓楠担任执行主席,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马玲君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肖志勇分享了细粒度食品图像识别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与营养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实践,围绕“技术方法—方法对比—实际应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推动食品图像分析智能化、精细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推动食品图像识别在公共健康、智能营养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系统化思路。与会青年科学家就如何优化算法提升识别精度、拓展数据库资源、增强用户体验等提问交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志刚以“AI如何赋能精准营养未来”为题,指出全球精准营养市场规模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分析精准营养领域面临的数据标准化挑战、算法偏见问题。与会青年科学家就AI如何助力个性化营养方案的开发促进相关产业落地提问交流。诺和新元李灵工程师作“AI赋能食品行业的融合创新之路”报告,认为食品产业随着“AI+合成生物学+个体组学”深度融合,或将打开新一代功能食品开发新格局。与会青年科学家就如何实现AI与食品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等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如何利用AI赋能食品新资源挖掘,挖掘食品新资源存在哪些技术瓶颈,如何发挥新技术优势并实现多元技术联合应用,如何利用新兴技术赋能未来食品工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各自研究专长,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见解。期间,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周大勇,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院长孙志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陈铮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探讨交流。
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在大食物观背景下, AI技术将深刻赋能食品新资源挖掘,亟需积极探究AI的赋能模式与应用方向,破除学科壁垒。应着力解决数据质量缺陷,构建高质量的开源数据库联盟。针对食品科学细分领域构建专用模型,以克服通用模型输出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在精准营养领域,可通过对人群深化细分分类来实现更有效的个性化干预。要强化产学研协同,解决现有数据库未能有效服务产业应用的瓶颈。此外,在AI应用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伦理与法规问题,并积极进行科学普及与公众信任重建,确保技术发展行稳致远。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诺和新元中国研发总部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AI技术在食品研发中的应用,以及AI在食品创新、质量控制及营养定制中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