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9.30
9月26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粮油学会主办的可持续食物转型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近3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婧、副教授孟婷担任执行主席,北京工商大学讲师曾祥权担任学术秘书。
北京大学解伟以“可持续食物转型的资源环境保障研究”为题,系统分析全球膳食结构转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指出当前膳食指南与公众实际消费之间存在显著偏差,应从国际贸易视角评估各国在食物转型过程中的资源保障能力,呼吁构建兼顾营养健康、环境可持续与农民增收的多赢机制。孟婷作“中国畜牧业低碳转型路径及其综合效果评估”报告,对碳排放现状、减排路径、成本收益分析及社会综合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畜牧业是农业领域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提出通过优化饲料结构、改进粪便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及调整膳食结构等手段实现减排目标。北京工商大学李健以“食品碳排放评价与可持续发展”为题,系统介绍团队牵头制定的国内首个食品碳足迹评价团体标准,提出开发植物基食品、优化加工能耗、减少食物浪费等减排路径,并强调食品产业绿色化需技术、标准与消费引导协同推进。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我国膳食模式与食物供给面临的主要挑战、农业和食品科技创新如何驱动系统转型、政策怎样助力可持续膳食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赵婧提出应大力发展植物基食品、细胞培养肉等替代蛋白技术,并构建“智慧配方系统”,通过精准营养与智能投喂提升养殖效率,降低环境负荷。绿色金融60人论坛合作发展中心张浩然强调,应建立健全碳标签体系与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资本投向低碳农业项目,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与会青年科学家一致认为,推动食物系统向营养健康、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涉及生产、消费、贸易与政策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三者的协同发力,并高度重视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安全与社会公平,才能构建具有韧性的中国特色可持续食物体系。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农业食品交叉学科在推动膳食转型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成果。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