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9.30
9月25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细胞与基因治疗上游产业分析与国产化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何志颖担任执行主席,临港实验室青年研究员陈亮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教授席鹏作“国产SIM(结构光照明显微技术)超分辨显微镜的商品化与市场推广进展”报告,介绍偏振结构光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技术,突破传统SIM的分辨率极限,实现了约60nm的超高分辨率,并分享团队成功研制出的国内首款单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实现多色、大视野、高分辨率且快速的成像,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周炜清以“干细胞培养微载体的研制和国产化”为题,针对微载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微载体国产化面临的困难,提出解决思路与策略,并分享团队以创新生物材料葡甘聚糖为突破口,成功解决葡甘聚糖可控降解难题,制成电荷型、仿生型、亲和多肽型等多种微载体,实现国产化替代和创新突破。苏州依科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韩向宗作“CGT(细胞与基因治疗)培养基国产化进展与展望”报告,分享公司针对不同细胞及工艺的需求,开发出多款性能卓越的CGT培养基,从原料把控到成品产出严格依照GMP(良好生产规范)要求生产,最终助力多项中美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申报成功获批,为培养基的国产化进程提供助力。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上游产业现状与发展态势、国产替代相关核心问题等,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发表见解。其中,北京同立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榕对市场耗材格局以及国产化产业链的关键突破口进行深入剖析,分享团队成功研发生产的微米级和纳米级免疫磁珠,助推了细胞治疗产品生产耗材国产化进程。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鄢晓君聚焦细胞治疗的大规模制造,分享公司自主研发的3D FloTrix®技术为细胞治疗提供高效商业化生产的解决方案,助力了我国的创新药物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玥分析了CGT上游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各环节国产化发展现状及国内外差距,从技术创新、专利布局、行业规范、政府监管、市场培育等角度提出发展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要将支持上游关键技术研发与联合攻关、强化源头创新作为战略重点,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支撑,攻克核心科学问题,为自主创新筑牢根基。健全行业标准与监管审批制度是关键举措,鼓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和监管机构,共同制定CGT上游关键原材料和设备的行业标准,并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时,要促进CGT上中下游生态系统良性互动,加强各方沟通与信任,提升技术、工艺、设备的适配性,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优化。
会前,专家们赴北京同立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了解细胞与基因治疗原料从研发、生产到质检的整体情况。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