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监测、预警及风险关键技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9.30

9月24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干旱监测、预警及风险关键技术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杨启国和研究员张强担任执行主席,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所长岳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朱磊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以“兰州‘短时强降水—山洪—城市内涝’链式灾害的形成与防范”为题,阐述在全球气候危机大背景下区域气候灾害情况,重点分析了链式灾害及防范,提出干旱背景下城市极端降水灾害应对建议,强调应加强监测预警与人工干预,建立气象、水文、农业等多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提升突发灾害应对韧性。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马柱国作“我国北方干旱化及其影响”报告,解析我国北方干湿长期变化特征,以及近40年北方半干旱区扩张情况与成因,提出气象部门应加强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强以“外源干旱对中国干旱灾害风险影响”为题,重点介绍海—陆水汽输送亏缺加剧中国灾害风险、新疆典型湖泊时空变化情况及驱动因素,指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性面临持续挑战,极端水文气候事件加剧,须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针对干旱领域的热点、非共识性问题,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研究员何清指出应加强针对青藏高原的干旱研究,关注高原融水的影响,建议考虑建立山地长期气候观测系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孟宪红认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冰川积雪快速减少很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干旱问题,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晓光建议未来应持续开展农业、交通、水文等跨学科研讨交流,强化科学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的能力,并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呈现增加趋势,区域性旱涝急转事件频发,给全球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带来严重威胁。未来要不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精密监测网,发展更精细化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融合、预报解释应用中的运用。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