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创新与新药创制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9.25

9月20日,由中国科协支持,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药理学创新与新药创制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孙旸担任执行主席,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韩露、中国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宋俊科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暨南大学李怡芳作“药物新靶点的研究及转化应用”报告,系统回顾了药物研发从经验驱动到靶点导向的演进,指出当前上市药物多基于表型筛选而非靶点驱动,分析靶点发现面临的多重挑战,提出多项破局策略,涵盖不可成药靶点开发、双向研发策略、内源代谢挖掘、人工智能应用等创新方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李珂以“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及药物研发”为题,针对靶向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药物研发难题,分享团队从技术层面提出解决思路,在具体研究中创新性地发现乳酸通过结合葡萄糖转运体GLUT10抑制CD8+T细胞抗肿瘤功能,并据此开发出能阻断该作用的多肽,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良好效果的有关情况。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何松作“面向药物发现和毒性评价的人工智能方法研究”报告,提出“以复杂对复杂”的核心思路,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药物靶点挖掘、药效预测、联合用药筛选及毒性评价等方面的前沿应用,并分享团队构建的综合毒理学数据库TOXRIC及其在多物种毒性外推、小样本主动学习等关键算法上的创新突破。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靶点发现的必要性、研发策略选择等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广州医科大学李仕颖指出,可通过纳米递送系统、脂质体封装、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的多肽结构优化等策略,显著改善多肽的体内稳定性、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为多肽类药物的临床转化提供有力支撑。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卫高菲从化学角度指出,代谢物活性改造面临巨大挑战,但人工智能与理性设计正为这类难题提供新工具。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建勋、英矽智能联席CEO兼首席科学官任峰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面对复杂疾病机制与药物研发的高风险,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多组学整合、化学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中药整体观与现代精准医学思路,才能实现原创靶标和First-in-class药物的突破。应加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深度协作,共同构建更贴近临床的转化模型,推动我国新药研发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昌平国家实验室考察访问,详细了解国家创建的新型科研机构运行模式及最新成果,以及“试验台到病床边”的新药研发及临床转化新范式。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