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02.07
【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科协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为契机,发挥科协组织优势,不断探索推进产学研合作新路径,促进全国学会、高校院所人才、技术等高端优质资源与地方产业精准对接,形成“党政支持、科协搭台、学会助力、企业受益、产业提升”的良好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为泰安市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支撑。现将有关做法编发,供参考。
泰安市科协依托“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围绕市委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战略部署,深化多方协同,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全国学会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落地一批产学研实体化服务平台,推动形成良好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
一、主要做法
(一)优化科创环境,构建科创发展“新生态”。“科创中国”试点市这一金字招牌,为泰安对接高端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打通了绿色通道。目前,已有68家全国学会、28家省级学会与我市建立紧密联系。一是构建“两级五方”组织体系。探索搭建“泰安市+县市区+学会协会+科创平台+企业主体”组织架构,统筹推进试点市建设,有效聚集产学研合作创新资源要素。市级层面,将试点市建设写入市党代会工作报告,纳入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县级层面,将“科创中国”试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一个专班、绘制一张产业图谱、拟定一张对接名录,全市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二是出台“1+N”配套政策。印发《关于实施“双百双千”行动,创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的实施意见》纲领性文件,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配套文件,制定政策资源包,从人才支撑、项目支持、平台共享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三是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推出人才政策“金十条”及配套细则,列支500万元“科创中国”试点市专项经费,支持全国学会、全省学会在泰安开展高端学术活动、建立学会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以财政资金“活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同时,积极撬动社会资本,调动企业主体投入3284万元,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强化供需匹配,探索会地合作“新模式”。打造“企业提需求、科协搭平台、学会送服务、产业得提升”闭环生态圈,确保会地合作取得实效。一是打造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平台。着力打造泰山智慧谷“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已拥有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省级双创平台,引进63名高层次人才,孵化落地了山东四维卓识有限公司等200家创新型企业。立足本地产业,依托高校院所人才,成立47个高能级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成全省首家、先进印染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山东产研复合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协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应用企业达到1038家,企业新增专利4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达46亿元。二是举办高端论坛、吸引智库专家。以学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吸引全国高水平科技论坛在泰安举办、高层次人才资源向泰安集聚。目前,已举办高端科技论坛120余场,中国有色金属领域智能制造高端论坛、中国免疫力经济论坛等6个全国性科技论坛长久会址落户泰安。吸纳300多位全国学会及高校专家组建科技创新智库,指导泰安市编制产业链发展图谱,帮助企业把脉定向。三是开展“揭榜挂帅”、攻破技术难关。深度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人才、技术、项目需求清单,紧盯全国(全省)学会,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资源清单,形成供需“两张清单”,组织开展系统性专业性对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展“揭榜挂帅”,引导企业深入对接大院大所,对“卡脖子”技术进行产业化突破,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300余项。
(三)深化多方协同,健全完善科创“新机制”。围绕“科创中国”试点市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产学结合、跨界融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一是建立“科创联络员”递进培养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科创联络员”队伍,并实施递进培养工程,让“科创联络员”成为技术需求的征集者、产学研合作的推进者。目前,全市建立起338人的“科创联络员”队伍,深入挖掘企业需求400余项,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120项。相关经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二是建立“科创服务团”专业服务机制。先后同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等全国学会、协会联合申报科技服务团项目,组建茶产业科技服务团、智能技术体系化应用专业科技服务团等,汇聚一批行业知名院士专家服务泰安,在提升泰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三是建立“校城融合”共联共建机制。发挥好驻泰15所高校带动作用,推进企业与高校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等,推动技术难题就地解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目前,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泰山神农智谷”国家级农业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近100家企业与驻泰高校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四是建立“一体推进”协同运行机制。出台《市科协加强与委员联系 充分发挥委员作用的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协同机制指导服务基层科协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基层科协组织、学会组织网络体系,提升科协委员履职能力水平,引导基层科协、市级学会、科协委员协同配合,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向下扎根。
二、经验启示
泰安市依托“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努力破解供需堵点、成果落地难点、企业创新痛点,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党政支持、科协搭台、学会助力、企业受益、产业提升”的良好科创生态,为科协组织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服务区域发展提供了“泰安样板”。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多方协同、统筹推进,是深化试点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推进产学研融合单靠科协组织难以发挥最大成效。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市级层面完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及时协调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各县市区积极性,市县联动推进项目实施和活动开展。同时,立足科协本职,充分发挥基层科协、市级学会、科协委员等作用,集中各方面力量、资源,统筹推进。
(二)强化供需匹配、精准对接,是提升服务质效的关键举措。促进产学研合作取得实效,需要真正把企业需求“摸”上来,推动高端创新资源“沉”下去。泰安市坚持以全市产业需求为立足点,通过企业科协组织、科创联络员深度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精准、靶向对接全国学会,组织召开专题对接会、技术咨询、技术路演等方式,打通高层次人才专家、高端技术与企业之间的壁垒,让企业之困直通大院大所,让大院大所的人才技术直流企业。
(三)聚合创新要素、营造生态,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泰安市围绕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和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坚持链式思维,将创新资源对接到链上、高端平台建在链上、高端人才聚到链上、高水平项目落在链上,积极营造科技、人才良性互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多元投入的全域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泰安“样板间”。
泰安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孙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