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02.09
【按】为贯彻落实中办《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十四五”时期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等改革任务,强化改革试点示范和前瞻研究,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承担中国科协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近日组织全国学会、地方科协、有关研究单位10余位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并对2022年度深化改革试点示范和调研项目选题方向提出建议。现将有关内容择要编发,供参考。
一、新时代科协组织亟需向改革要动力
一是开展改革前瞻研究。深入落实和及时跟踪中央改革要求,立足“两个大局”,创新改革举措,发挥改革对事业发展的动力作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指出:“在开放科学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科技社团的作用将大幅提升。科技史发展有一条主线,就是科技体制机制的演变朝向越来越有效满足学者需要的方向发展。目前,科研组织方式和科研活动正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平台化、交叉化、社区化、自组织化等趋势,更加依靠学术共同体、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科技社团的优势日益凸显。在未来的分布式、网络式、开放式科研体系中,科协组织能够更好发挥其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需要重新思考科协定位及深化改革方向。”
二是增强危机意识,突破传统思维。北京市科协一级巡视员何劲松指出:“科协要有危机感,深入思考怎么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郑素萍指出:“学会是科协工作的主体,要有危机感,不能再用固有的思维建设学会。学会有独特的不同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价值,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可以通过自身影响力提升大众对科学的信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省、市、县等各级科协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差别很大,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园区科协、街道(社区)科协等各类基层组织各具特色,情况千差万别,改革中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何劲松认为:“改革中必须加强分类分级指导,加强工作统筹,激发组织活力。”针对目前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协同不够、信息互通不足等问题,中国卒中学会秘书长王枫指出,需要建立完善各级学会的协同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服务好科技工作者。
二、规范化是学会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是强化学会分支机构治理。多位与会人员指出,学会分支机构治理是短板,相当数量的分会是“僵尸分会”,年度学术活动不规范、不活跃。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提到,电子学会建立了分会评价量化指标,规范化考核分会和专委会工作,参与分会换届选举,吸纳青年人才参与分会管理,收回分会财权和公章,要求分会会员中企业科技工作者占比达到1/3以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中国计算机学会原副秘书长朱征瑜提到:“我们学会优化了专委会管理,规范了专委会财务,此外,还通过召开年度专委会负责人研讨会,交流治理经验。”专家建议,围绕学会分支机构治理开展专题调研,凝练先进经验。
二是提升学会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专家指出,学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能力欠缺,管理服务意识、工作能力都跟不上,也经常会出现管理不规范导致的违规问题,希望科协能够开展学会规范治理情况调研,掌握当前学会面临的违规风险,并针对学会工作人员的特点,制定相应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提升学会工作规范化程度和工作人员职业化水平。
三是为学会社会化运作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改革探索,推动国家层面完善配套政策,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党总支书记乔云指出,当前缺少适用于学会和社团组织的上位法律,只有一些管理条例,建议在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组织法出台。多位专家提到,面对当前新冠疫情形势,学会收入减小,亟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王枫谈到,“科技社团经营好自己、发展好自己是一个大课题。与企业合作时,如何坚守住非营利性,不让学会变成企业或资本的代言人,值得研究。”
三、更好服务会员是学会工作生命线
一是创新会员服务理念。专家建议,要明确学会会员层级和晋升机制,开发多元化的服务产品,为会员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特别是多为青年人搭建交流平台,结合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为青年人才职业发展提供指引。
二是建设智能学会。专家认为,随着学会会员数量的增多,靠传统的科层制架构做会员服务力不从心,线上服务将是未来服务会员的主要途径,必须要推动数字学会、智能学会建设。学会应建成为互联网化的组织,线上开展活动,为全国所有会员服务;在此基础上,对会员进行画像,提供定制化服务,及时清理僵尸会员。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会员服务和覆盖的评价机制,倒逼学会持续提升会员服务质量。
三是服务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科技工作者。专家指出,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学会应及时覆盖、服务好新兴交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谈到,“我们学会创立了专委会孵化机制,在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培育专委会,同时提高分支机构的专业覆盖面,更好服务交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何劲松指出,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会建设是一个新课题,并且传统学会也需要瞄准新型学会进行改革,这方面的课题值得探索。
四是推动学会设奖工作。评奖是学会激励会员、提升学术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专家指出,受政策“一刀切”影响,客观上限制了学会打造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奖项品牌,严重制约学会发展。建议针对这一共性问题,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背景,加强对新时代学会设奖工作调研。
四、探索科协组织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机制模式
中办《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通过深化改革,使科协组织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科协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要把握规律性,深入研究地位作用和参与机制。
一是探索参与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模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杨晓杰提到,其学会以所在领域的1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联合10个国家重大工程,形成了科技创新联合体,正在申请组建国家实验室,这在科研体制机制上可能是个重大创新。“传统的国家实验室是以某个单位为基础建设的,周期长、出成果慢。但我们只要政策不要钱,很快就能发挥国家实验室作用。全国学会应当在分布式、网络化的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发挥牵头作用。”
二是探索未来科技发展方向。郑素萍指出,“当前部分学术交流流于形式,学会应当站出来,组织真正的学术交流会议。可以参考戈登会议,不同学会联合起来打造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品牌,围绕某个主题,不同学科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探索科技发展方向。”
三是探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专家指出,学会应当发挥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朱征瑜提到,计算机学会联合企业成立科研基金,把高校专家资源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学会主要负责过程管理;学会还联合地方政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构建“计算+”艺术、“计算+”智能汽车、“计算+”农业等模式,赋能其他行业,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四是创新科技伦理治理参与和科学家精神弘扬机制。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专家认为,科协组织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应当主动作为。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胡志强指出:“科技伦理治理是科学家自己的事情,现有的伦理规范多数都是由国际科技组织自发制定的。国内的科技社团在科技伦理治理方面的主动性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针对当前公众对科技界的信任危机问题,他还指出,“要引导科技界自我约束和监督,面对社会质疑时,科技界需要发布相关伦理准则,行业从业者要遵守这些规则。有了这些规则,社会和政府才会信任你。”在作风学风建设方面,杨晓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一面旗帜。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凝聚人才。”胡志强指出,“学风的问题可能是未来50年科技发展最大的问题。对学风的建设,通过行政力量是做不到的,需要靠科学共同体自我净化、自我培育,这方面值得深入调研。”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均建立了黑名单机制,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制定行业内领域职业规范和诚信公约,对会员进行软约束,相关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五是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中美脱钩、全球化受阻的大背景下,民间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合作逐渐成为主流。陈英提到,应当重点培养活跃度高的科技人才,增强他们参与国际组织的意识和工作能力。中国电子学会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王桓指出,“人才梯队、话题设置能力等是学会开展国际合作的绊脚石,希望中国科协能够指导学会开展国际科技组织事务,提高学会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本领。”
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供稿
责任编辑:孙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