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组织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3.02.10

【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科协发挥平台优势,建立“科协组织+科研院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动协同服务模式,推动优质科技资源下沉乡村一线,畅通科技工作者投身乡村产业发展渠道,助力示范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为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现将有关情况编发,供参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组织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一、恩施州乡村产业发展瓶颈给科协组织提供了施展空间

恩施州地处脱贫攻坚期间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特色产业是恩施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关系着全州巩固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局,对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意义重大。但因恩施地形地貌、发展模式、技术力量等多重因素影响,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存在明显短板,给科协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施展空间。

一是产业规模有限,建设标准较低。恩施地区山大人稀,地势起伏大,平坦成片的土地不多,特色产业难以规模化、区域化发展,产业基地数量不多,比如蔬菜产业,目前全州集中成片的专业基地仅20多个。产业基地分散、规模有限,难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极大限制了各产业发展。

二是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发展受限。沿用传统种植养殖模式,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户”经营模式,整体规模、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市场渠道等较为有限。这种传统模式经济收益低,农户扩大生产、使用新品种与技术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农业经营主体担忧技术应用、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的风险,投入较为谨慎,相对制约了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基层农技力量不足,科技应用渠道不畅。基层农技人员少,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少,农技力量十分薄弱。全州88个乡镇的基层农技人员8600余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足100人。特色产业农技人员更匮乏,如恩施市农技推广中心从事茶叶专业的技术人员只有2人,面对全市40万亩的茶园,农技培训与技术服务严重不足。同时,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经营主体等与科研院所沟通机制不畅,信息交流不同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

二、主要做法措施

一是发挥纽带作用,搭建多方协作平台。建立恩施州科协统筹,学会及科研院所科协、县乡基层科协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多方协作机制,即由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县乡基层科协统单,州科协派单,学会及科研院所接单的服务模式。打造完整服务闭环,推动各方优势资源向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畅通科研院所与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系渠道,解决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等需求,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模式革新。2022年,州科协、州农科院、来凤县科协与来凤旧司农园紧密合作,仅在农园就开展马铃薯、玉米、水稻、藤茶、蜂养殖等农业科技培训80多期,覆盖农户3360余人。

二是激活科研院所技术力量,攻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围绕全州农业特色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州科协协调州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攻关,满足全州特色产业对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的供给需求。2022年,聚焦粮食作物良种培育、农产品加工、畜禽健康养殖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领域,州科协主动牵手各行业专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37项,在马铃薯种植、魔芋新品种、中蜂养殖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技术成果,提升了产业现代化水平。

三是征集生产一线技术需求,开展应用难题攻关。组织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科协等组建各行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常态化联系服务恩施州八县市,不定期与县市农业局相关部门、基层农技人员及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收集和解决各县市重点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破解农村缺专家、农民缺指导问题。州科协携手州农科院、恩施市科协和来凤县科协,走访恩施市三岔惠生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来凤县尚风寨蜂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农业经营主体,征集了“山区农业生产小型机械化研究”、“藤茶加工及老叶的综合利用”等18项技术需求,并推动解决。

四是进村联企,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技人才培养。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着眼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不足现状,州科协组织动员州农科院科研专家、老年科技工作者等成立农业科技专家小分队,深入农村一线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农业技术应用问题,培育农技人才队伍。2022年,专家小分队进入恩施市三岔惠生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围绕马铃薯品种定向、种薯应用、基地布局、苗期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开展技术培训25次,现场指导农民65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310余份。

五是以示范基地为依托,推广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携手科研院所,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通过产业基地直观的生产方式和实际成果,以点带面,让群众跟着基地学、照着基地干,辐射带动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学习和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在全州范围内,重点转化经济性状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油作物新品种,陆续打造出“优质稻高产栽培及示范推广”等10个新技术示范基地,有效带动特色产业扩面提质。

三、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发挥科协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组织优势。纵向统筹市(州)、县、乡科协组织,横向广泛联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建立科协组织与科研机构、现代经营主体的结对联系机制,强化常态化联系,凝聚各方合力,搭建集聚科技人才、科研成果、技术需求的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是坚持在一线解决技术需求。各级科协组织应当走进田间地头、产业基地等,主动了解和征集技术难点,从实际需求出发,协调科研机构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或者攻关技术难题,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同时,发挥智库功能,瞄准特色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协调科研机构集中力量提前早研发,赢得竞争主动权。

三是坚持产业基地示范带动。建立高标准、规范化的产业示范基地,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科协组织应当积极协调科研人才、技术等资源,通过专家队伍进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等形式支持产业基地发展,构建技术交流中心,打造标杆性的特色产业基地,带动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区域性产业带或区域公共品牌。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孙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