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科学与文化:院士谈创新源头》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发布日期: 2024.09.26

9月23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上海市科协联合主办的《科学与文化:院士谈创新源头》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与文化》一书,内容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自3年前在同济大学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科学与文化”。当时,为了重拾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中国传统文化文理脱节的问题,汪品先开设了这门课程。他说,他想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起一座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里的一座小小木桥”。书中凝聚了汪品先院士多年来对科学与文化的深度思考,传递了“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的理念,以科学家的立场,逾越文理界限,探讨科学和文化关系,倡导科学文化氛围,启发读者对于科学创新的热情,激发思想碰撞,拓展思维边界,加强人文思想熏陶,塑造科学文化精神。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化学家钱旭红,知名科普作家、天文学家卞毓麟,新华社记者张建松等作为嘉宾与汪品先围绕着科学文化创新源头进行了观点分享。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江世亮主持分享会。

汪品先提出,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从最根本处去思考,科学是生产力,需要好奇心,科学也是文化。“我们要认清创新的源头,要认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科学创新的土壤是文化。” 在《科学与文化》一书中,他花了很多笔墨从人类的视野、世界的海洋、科学家的好奇心等角度,展现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的相互交融,就是为了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以此呼吁大家重新认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重视科学文化土壤的培养。

“科技与人文就像人的左右手,哪个都不可或缺”,钱旭红同样认为科技和人文必须融为一体。他建议,科技工作者要懂点人文,这样能有更高的理解欣赏能力;同时人文工作者要懂点科技,从而理解科技发展规律和其中所承载的精神。“只有文理互融相通,才能真正有原创的新文化。” 他同时认为,西方科学技术在文化中是“显性基因”,而中国的科技则是“隐性基因”,在文化中从未中断。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没有科学,只是一直藏匿于历史长河中,没有得到真正地发扬光大。

“文化对于创造性的推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体的文化状态和氛围对于创造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郑时龄从文化环境对创造性影响的角度提出了他的思考。他认为,创造性需要环境的培育,尤其是具有创造基因的文化的培育,因此整个社会对文化影响力的认知很重要。

“这是一本会让你多想想的书。” 卞毓麟说,他拿到书后整整读了三天不愿放下,“他不说套话,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见解独到,有成为经典作品的潜质。”

上海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