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 热评 | 擎旗笃行:弘扬科学精神,学会责无旁贷

发布日期: 2025.05.19

2011年,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明确提出,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品格修养,自觉加强道德自律,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坚决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端行为,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在全社会树立科技界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坚持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形象。

学会是科学家的集聚地,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学会责无旁贷。要努力做到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履行社会责任,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做弘扬科学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的表率。

一、崇尚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争论和交流碰撞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尊重科技工作者的个性和学术话语权,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不得利用行政职务或学术地位压制不同学术观点,避免受权威、权势及其他利益的影响干扰。鼓励年轻人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积极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不得以无科学依据的质疑、人身攻击等方式干扰正常的学术争论,不得占有、窃取他人的科研数据的成果。努力培育竞争共生的学术生态。

二、坚守诚信底线,树立良好学风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要注重抓好教育、自律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自律是关键,监督是保障。要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会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诚信意识,自觉践行优良科学道德,维护良好学术风气,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和伦理的科研行为,让科研领域成为阳光下最纯洁、最神圣的一方净土。要把严格自律作为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净功能,引导各级学会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制定、诚信教育引导、诚信案件调查认定、科研诚信理论研究等工作,实现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净化。始终坚持严肃认真、周密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和学习态度,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像爱惜自己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督促会员和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中国科协已颁发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和《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科技期刊道德规范》等文件。要把监督惩处作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举措,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建立集教育、防范、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完善学会学术道德和学风监督机制,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的人实行“零容忍”,在项目申报、职位晋升、奖励评定等方面“一票否决”。通过上述举措,引导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强化诚信自律,严守学术道德,努力做到严谨治学、诚实做人,秉持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

三、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是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也是科技工作者获得同行认可、学术认定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要合理使用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形成公正、客观、严格、规范的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在编辑出版环节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严把论文评审关口,确保学术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办刊和出版工作,努力引进、吸收一批既精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又熟悉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科学家,进入期刊编委会和审稿队伍,参与办刊的重要工作。建立并完善成果保密、信息共享和防止利益冲突的相关政策,确保编辑出版的诚信,维护学术期刊的信誉。

四、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

要高度重视“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精神宣传。积极做好本学会、本学科著名科学家的宣传。系统采集、妥善保存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深入挖掘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要通过座谈交流、编撰图书、举办展览,以及运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宣传讲好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的故事。同时,还应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组织科学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传播爱国奉献价值理念,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把科学家精神润物无声地传递给祖国的下一代,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

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要引领科技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崔建平,中国科协原调研宣传部巡视员兼副部长。)

来源: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