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5.19
我国科学家素有高尚精神境界和良好道德操守。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一代代科学家接续奋斗,以爱国奉献的坚定信仰、开拓创新的不懈追求、唯实求真的精神品质,铸成中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血脉和鲜明的文化气质,在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使科学家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科学家精神的本质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科学家是科学精神的人格象征。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1915年1月,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创刊《例言》中,明确提出“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开启了科学传播的新时代。
1916年1月,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科学精神论》,首次在中文文献中创用“科学精神”一词,并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他在1926年出版的《科学概论》中将科学精神概括为“崇实、贵确、察微、慎断、存疑”。“崇实”就是要以事实为研究的基础,这是“第一重要”的;“贵确”就是说对事物的认识必须精确;“察微”就是观察微小的事物,常人所不注意的,常人所忽略的;“慎断”即不轻于下论断;“存疑”是把所有不可解决的问题,搁置起来,不去曲为解说,或妄费研究。
任鸿隽认为,还可以把不为难阻,不为利诱等美德,也加入科学精神的条目里去。他对科学精神的详细阐述,即使在今天来看,仍然十分深刻、准确,掷地有声。
其他科技团体,如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学艺社等,通过积极创办科学杂志、举办科学演讲、召开学术年会和学术研讨会、译著科学书籍、出版科学丛书、举办科学展览会等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由中国共产党推动成立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和国统区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这些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使科学家精神不断传承发扬。
二、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人民,执着真理探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凝聚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使科学家精神不断绵延传承,发扬光大。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把科学家精神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六方面精神紧紧抓住科学研究的本质规律,全面彰显新时代科学家的使命担当,针对当前科研工作中亟待改善和解决的问题,为汇聚新时代科研事业的磅礴力量提供了不竭源泉。
三、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所在
爱国精神是我国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和历史传承。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
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放弃正处于巅峰的科研事业和优厚待遇回国。尽管被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但他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攻克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壮举。
王淦昌在接到研制核武器的任务后,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我愿以身许国。”他从此“失踪”17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些科学家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他们是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四、创新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来源
创新精神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解决受制于人等重大瓶颈问题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攀登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速铁路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在这些科技成果中得到充分体现,并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一切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维和行为都是不科学的。践行科学精神必然要求我们勇于探索、改革创新。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国家对创新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只有创新才能引领未来。
五、求实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
求实精神是尊重科学规律,杜绝科研造假的价值遵循。科学精神与唯物主义息息相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思维和行为都是不科学的。
竺可桢一生将实事求是作为座右铭,他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把“求是”作为“校训”,教育学生不盲从、不随声附和、不武断专横。他常说,科学家要敢于讲真话,要有只求真理,不计个人利害的牺牲精神。
周光召多次强调: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没有权威,只有真相。如果为了自己要当教授,就不对教授进行学术批评,要想评上院士,就不能对院士说不。不克服这些弱点,学术争论、学术批评不能够在中国的科学界真正展开,要做出很好的科学研究成果,大概是办不到的。
六、奉献精神集中体现了科学家的高尚人格风范
奉献精神凸显了科学活动的人文维度,是戒除浮躁心态、培育家国情怀的必由之路。
邓稼先、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为了国家的核弹事业,隐姓埋名20多年;黄旭华为了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攻坚克难,“人间蒸发”30年;南仁东为了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埋头攻关,专注于此20余载。还有数千名交大师生在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携家带眷义无反顾地奔向当时条件颇为艰苦的大西北,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奉献的情怀最动人,奉献的价值最可贵。我们的事业,正是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忠诚奉献不断铸造的。
七、协同精神是当代科研工作的内在要求
协同精神符合跨界融合、互利共赢的理念。
在C919大型客机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在气动技术、新材料、强度设计等方面实现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的商用飞机产业链,提升了我国航空产业配套能级。
在航天领域同样如此。2019年12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简称“长五”)在经历了2017年7月发射失利后又重新发射成功,它是协同攻关的生动体现。“长五”是我国运载火箭的升级换代工程,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十余年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军队相关部门,上千家单位、数万航天人,大力协同,万众一心,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我国航天运载能力的跨越发展。
八、育人精神是科学事业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
育人精神为青年科技人才辈出,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提供了有力保证。
叶企孙在创立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后的20多年内,就培养出百余名院士级人物(包括美国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半数出其门下。他长期主管清华庚款留学基金,精心安排了钱学森、赵九章、王大珩、马大猷等人选择了中国最需要的专业留学,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华罗庚鼓励后学、甘为人梯。他在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时,亲自给58级数学专业学生讲课,而且整整讲了3年,并自己写教材。他常说,除非国家有重大事情,我一定把讲课排在第一。
九、中国科协高度重视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具有深远意义。中国科协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始终高度重视弘扬和传承科学精神。
1986年6月,周培源主席在中国科协三大报告中强调:“当前科技界本身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进一步倡导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为主要内容的科学道德”。
1991年5月,钱学森主席在中国科协四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在科技工作者中大力倡导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这八个字和十六个字,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科协相继审议通过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学会科学道德规范》,发布了《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从2011年起,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在北京举行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请著名科学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科研经历,讲述如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也与有关部门合作,举办宣讲报告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围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国科协与有关部委也共同下发了一系列文件。1999年11月,中国科协与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科协又联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等等。
通过中国科协与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对推动科技工作者努力成为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时代。大力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崔建平,中国科协原调研宣传部巡视员兼副部长。)
来源: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