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9.23
9月19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主办的面向产业安全的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治理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担任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副教授王迪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肖尤丹研究员以“面向产业安全的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治理—挑战与调整”为题,分享全球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治理格局和重点国家(地区)知识产权治理模式,分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治理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刘海波作“无开源不AI,无IP不开源”报告,系统揭示知识产权和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建设的深层次关系,建议将数据知识产权设置在数据资产上,研制人工智能开源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向国际社会贡献人工智能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部副主任李荪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的知识产权治理与安全利用”为题,分析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人工智能数据治理和安全利用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人工智能数据版权合规性的建议。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的监管与挑战、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培育与知识产权治理、人工智能开源生态建设、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的流通与治理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刘杰认为AIGC监管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区分人类创作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提出监管应在保障创新与防范风险间找到平衡。中国信通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毕春丽指出人工智能开源环境较传统开源更为复杂,建议针对训练数据版权侵权和专利侵权等风险,构建适应人工智能特点的专有开源协议体系,并通过法律完善、社区自治与国际合作加强知识产权治理。京东集团高级知识产权顾问李欣博认为高质量数据集已成为制约大模型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需从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三个维度破除数据流通障碍,并通过完善数据匿名化标准、区分数据类型合理规制爬取行为、鼓励数据开源等措施促进高质量数据流通,保障数据安全。
大家一致认为,面向产业安全,我国需重构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治理路径。在新的治理框架下,其治理目标应从个体权利保护转向聚焦国家技术自主,把创新驱动和安全发展作为衡量治理成效的核心指标;其治理对象应从单一权利转向融合协同的人工智能生态,保障人工智能生态链的自主可控与持续迭代;其治理工具应从倚重法律刚性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模式;其国际治理策略应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差异化参与,主动向国际社会输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