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地球系统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9.20

9月16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数字孪生地球系统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君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学顺,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担任执行主席。曾庆存、陈左宁、郑纬民、钱德沛、王会军、戴永久等两院院士出席活动。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研究员孙健、工程师王涛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宋君强院士以“地球系统数字孪生:概念、进展与构建”为题,系统阐述地球系统数字孪生的基本概念,全面梳理了欧盟和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计划与最新进展,并重点分析我国构建地球系统数字孪生的重大意义和总体架构。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郑纬民院士作“大模型推理优化助力数字孪生地球系统”报告,深入探讨构建数字孪生地球系统对高性能计算与存储能力的重大挑战,并以kimi和mooncake为例,阐释了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中GPU相较于CPU的显著优势,期望通过“HPC+AI”技术推动数字孪生地球系统的发展。厦门大学教授柴扉以“海洋数字孪生和几个应用案例”为题,介绍国际数字孪生海洋计划DITTO的项目进展与挑战,重点分享团队在厦门湾及福建周边海域创新建立的海洋数字孪生系统突破我国在该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并在海水倒灌监测预警、水产养殖和海上风电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了实际应用支撑。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数字孪生地球系统相关话题,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其中,钱德沛院士指出,构建我国数字孪生地球系统对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国防安全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强调该系统的建设将有力推动高性能计算、AI和大数据等各领域的协同发展。宋君强院士表示,构建数字孪生地球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是关键难题,呼吁建立一个地球系统大数据统一管理平台以解决该问题。陈左宁院士指出,在推进数据共享的同时,必须加强数据的规范安全管理与质量保障,确保数字孪生系统中数据的规范、安全和可靠,并对气象数据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价值予以肯定。戴永久院士提出,应积极推进AI技术与地球系统数字孪生的融合,以实现数据管理的标准化与智能化。沈学顺院士指出,欧洲已实现公里级水平分辨率的地球系统气候模拟,而国内目前在IPCC第七次评估报告中仍主要采用百公里及数十公里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建议加快发展高质量数字孪生地球系统,努力构建公里级分辨率的系统。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数字孪生地球系统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需加强大气、海洋和计算机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制定一项长期系统性规划,加快推进我国自主可控的数字孪生地球系统的建立。传统的科学计算方法面临诸多瓶颈,“HPC+AI”融合技术将成为新一代数字孪生地球系统的核心驱动力。此外,跨部门数据共享与管理是实现该系统的重要基础,亟需建立统一规范的地球系统数字孪生数据管理规范与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