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低碳发展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9.18

9月15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低碳发展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主旨报告环节,国家能源集团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卓越工程师孟淑英以“煤矿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保监测技术与实践”为题,介绍国家能源集团在煤矿生态监测体系构建、应用实践和科技攻关等方面情况,分享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业务化监测机制与技术评价体系,通过融合AI大模型开展多场景、多要素的监测实践,相关技术对推进监测能力提升与数智化升级,助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方杰作“露天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关键技术与途径”报告,分享露天矿区开发地下水影响机理、控制方法与技术,介绍以排土场生态含水层再造、帷幕截流和“四水”资源立体存储为代表的水资源立体保护关键技术与途径,通过开展以精准灌溉为导向的矿坑水利用技术研究,推动了矿区水资源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以“绿色发展赋新能,打造煤海塞罕坝”为题,系统介绍了准能集团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探索及成就,分享矿区水土流失控制技术和生态重构技术体系,在此技术基础上着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为全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出典型示范。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新方法和煤炭绿色开发、矿区绿色发展等前沿问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准能集团科信部主任张建华提出要深入挖掘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结合国家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修复模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崔明认为应该推进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数据验证,增强数据共享,并开展煤矿区全生命周期监测和碳汇监测工作。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徐智敏强调地下水资源对生态修复非常重要,后续研究应加强对地下水影响范围的监测研究。

大家一致认为,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必行之路,亟需确立系统方案与实施路径。应通过生态修复与低碳技术融合应用,提升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低成本、易实施、好推广的生态修复和低碳发展技术是实现突破的关键抓手,需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联动,为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基础。

会后,专家们赴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参观实验厂房和煤矿地下水库技术展厅。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