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学术沙龙在浙江湖州召开

发布日期: 2023.08.14

8月11—12日,由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吴兴区社会科学联合会协办的茶文化研究学术沙龙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

来自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科研院所茶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茶文化教育工作者、青年学者、知名茶企负责人等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沙龙。

沙龙开幕式上,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平致欢迎辞,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智修发表讲话,来自线上线下的专家学者遥相致意。开幕式由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朱海燕主持。

此次沙龙邀请了10位专家围绕着茶道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展开十个专题的讨论。

《茶博览》原主编阮浩耕先生作了题为《1200年前在湖州一场关于茶道的大讨论》的报告,分析了1200年前,以大隐茶家陆羽、高僧皎然,湖州两任刺史颜真卿、裴汶为主的参与者,在湖州地区围绕着“茶”所进行的集体探讨,在茶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刘馨秋在线上作了题为《从模仿到转化:茶道传播的实现路径》的报告,从宋代点茶与日本茶道、红茶泡饮与英国茶道、绿茶泡饮与美国茶道三方面进行讲解,分析了茶道既同源又多样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冬梅作了关于《茶道的流派》的报告,分析了中华茶文化在中外茶文化交流语境下“茶道”的困惑,从历史上的茶道与流派进行阐述,提出并肯定了《茶经》中已经形成了茶道。

北京大学副教授李溪在线上作了题为《茶事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报告,就中国画中茶事的典型——唐寅《事茗图》、文征明《煮茶图》《品茶图》等,以及诗词中“松风”“无事”“南窗”“清风”等元素,阐述了茶事与中国艺术精神。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悦作了题为《茶道“正名”:研究与传播的基石》的报告,针对目前茶道思想的三个误区进行解读,并对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进行梳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于良子作了题为《茶道之茶》的报告,探讨了关于茶道的界定、并对茶的双重性以及茶道的指向进行阐述。

南华大学博士尹江铖在线上作了关于《茶道之水》的报告,从哲学角度,对茶道用水进行本源性的设想,并对水与茶的关系展开论述。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朱海燕作了关于《茶道探微:“道”“技”之间》,阐述了“中国茶道”不仅是技术标准、道德规范、更是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茶饮技术,通过“道”与“技”关系的三重理解,对茶道进行解读。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关剑平作了关于《中日茶道的概念与实态》的报告,解读了茶道与茶汤的概念起源与定义,并从多角度认识茶汤的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晨作了关于《茶道相关文献研究》的报告,分析了社会科学中关于茶的研究情况,总结了茶文化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分别论述了茶道等茶文化研究中较为集中的研究方向。

参会代表们围绕着每一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就“茶道源流”“茶道定义”“茶道传播”“茶道之道”“茶道的时代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中国茶叶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