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9.19
东海之滨,华侨大学“智能制造未来馆”内,智能机械臂灵活摆动,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一件活灵活现的“猴首”雕像迅速复刻完成;汾水河畔,中北大学“兵器陈列馆”中,一门门退役枪炮器械威风不减,整齐“列队”迎接它的第一批检阅人……
从南到北,从高山到海洋,一座座散落全国各地的“高校星火馆”,如点点星火,汇聚成炬,在离公众最近的地方,照亮科普最本真的样子。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协“高校星火馆”项目在全国高校持续推进,多姿多彩的高校科普活动,让原本秋凉的九月,瞬间“燥”了起来。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所高校就是一座博物馆
“普通老百姓可以参观吗?”“真的对公众免费开放吗?”“有这种好东西以前我怎么不知道!”……打开抖音#我们学校有星火馆#挑战话题下,各高校发布的创意视频评论区里是溢出屏幕的惊喜与期待,而背后是过去高校前沿科普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天生具有科普基础资源优势。不仅如此,高校数量庞大且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其为中心向外拓展科普工作,可谓是事半功倍。
“截至今年6月,全国高校数量已达3000多所,它们所拥有的科教资源有些科技馆、博物馆都比不上。如果能够常态化地向社会公众开放,从长远来看,价值影响是不可估量的!”9月1日,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上,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主任辛兵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今年年初“高校星火馆”项目启动的初衷。
为落实去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对“支持高校将科普纳入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规定,今年3月起,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牵头发起高校科普品牌示范工程(高校星火馆)。经申报、推荐、遴选,全国65所高校被确定为2025年首批试点高校,获得一定资金支持,另外有近300所作为项目建设高校,鼓励向公众开放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展教资源,切实履行科普社会责任。
在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戴上VR眼镜便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冶金爆破现场的紧张刺激;西藏大学星火馆地质展区内,一块块矿石标本隐藏着藏地山河的时光密码;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位老奶奶,在中南大学“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科普教育基地”老师的引导下,第一次拿起了灭火器……这个科普月,各大高校可是一点没闲着。
近年来,在“两翼理论”指引下,以及教学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需求影响,许多高校纷纷建立起具有自身办学特色,集教学、科研、科普“三位一体”的功能性基地。而有了“星火馆”的助力,高校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活动更有“底气”。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千所高校的“星火馆”陆续面向公众开放,大量实验室科研成果走进公众视野,发挥了科普阵地拓展与科技惠民的双重作用。
月照千湖,各拥其色
高校做科普是责任也是机遇
对于“为什么做科普”这个问题,许多高校科普工作者的回答都涵盖一个关键词——责任。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勇坦言,“所谓开放不是‘打开门进来’就行,要学知识看纪录片来得更快,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想帮人们建立一种能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思维。”
实际上,张勇最引以为傲的不单是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更是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学生讲解团队——银蝶志愿服务团的学生们的成长。“如果单纯为场馆讲解,完全可以请更专业的人。但高校育人是根本,我们想借这个馆为学生们打造一个锻炼成长的平台。”
据介绍,银蝶志愿服务团的学生历年保研率都在50%以上,每一位讲解员“上岗”前,需要熟悉99页的馆藏知识材料,再根据讲解对象的特点灵活化用为叙事性、趣味性讲解语言,而这些知识材料正与他们所学专业息息相关。
对吉林大学来说,做科普既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继承,又是新一代科研教师的使命。“科学精神的传递是需要通过科普,引导孩子们建立一个更高维度的认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梁桁楠副教授说,“我们学校朱光亚和余瑞璜老先生,很早就提出要建演示实验室。”吉林大学也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建立物理演示实验室的高校之一,每年都会接待数千名来自中小学的物理爱好者。
“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校来说,科普既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又能增强社会对高校学科品牌的认可度。”浙江海洋大学“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王裕桂老师说,学校的科普团队每年都会到舟山市周边渔岛的中小学和社区,以及边疆偏远地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在青少年心里播撒“蓝色种子”。
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设“星火馆”,宏观横向来看是星火燎原,扩大社会科普资源供给、壮大社会科普力量。纵向来看,则更像是月照千湖,让每所开设“星火馆”的高校“湖”中,都有了一轮能照亮教学育人、学科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月亮”。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
走“进”去还得走“近”去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中北大学被称为“人民兵工第一校”,已有80多年校史,但其“兵器陈列馆”新馆是今年科普月期间才刚刚落成的。“经费十分有限,没有多余的科普项目补助,只能从兵器学科教授们的科研经费中挤出资源投入。但这个馆一旦建成,未来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田海燕老师道出了当下面临的困难。
高校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虽然丰富,但科普仍是一项需要人力与财力大量投入的长久工程。对高校来说,要进一步扩大科普资源开放规模,现有的资金支撑仍是不够。
“前不久,张家界市就本地烧秸秆导致山火问题请我们去做科普。农村是消防很薄弱的地方,没有经费我们还是愿意自费去讲。”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颜龙透露,近几年为了更好地服务湖南地区消防安全科普教育,中南大学“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科普教育基地”也在尝试自筹经费,以摆脱费用掣肘。
与之相似的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除了教学任务外,该星火馆特别面向冶金行业内开展安全科普教育,形成了可持续性的资金支撑。
另外,科普师资力量的匮乏也制约着高校科普触角延伸。一直以来,高校老师的工作重点大多放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在教学科研压力下,不计入奖评体系的科普常作为工作“附属品”而存在。“科研能力不足才去做科普”的固有偏见,导致高校想做科普又“没人手”。
“科普跟我们学校的林业特色,以及我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结合起来,实际是一种‘交叉学科’的发展思路,科普过程也是科研的过程。能发论文、能创作、也能履行科普责任。”北京林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教授韩静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
要将自身全面融入社会科普大格局,未来高校科普既要走进社会,还得走近大众需求,找到社会、高校和个人需要之间的价值连接点,尝试线上线下多种科学传播路径,真正成为连接国家前沿科技与社会大众的桥梁。
风起于青蘋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新时代科普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点燃”。在这里,星火从人们眼里亮起,慢慢汇聚成燎原的希望,这就是“星火馆”名字的真正寓意。
==============================
高校星火说
北京林业大学银蝶志愿服务团成员 卢振芳
“今年暑假,福利院的残障朋友们来到馆里参观。讲解时,我会特意确认他们是否听懂,而他们每次都会格外认真地大声回应。临别时,我收到的感谢也比往常更多。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充满了价值与意义。”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馆长 陈健
“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在给湖南邵阳、新疆阿克苏、青海囊谦等内陆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上课的时候,看见他们对海洋憧憬的眼神,触摸到真实海洋生物标本时欣喜的表情,感觉到做科普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 万艳芬
“科普从来不是展板式的知识灌输,而是沉浸式的动手体验。一张纸、一把刮刀、一盏灯,便是一堂生动的纳米电路课。作为高校科普阵地,我们始终致力于让冷冰冰的科研成果变得温暖有趣、触手可及。希望我们的星火馆不只是把科学知识带给公众,更是激发每个人对科学的向往,是一座桥梁、一扇窗、一束光。”
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 黄皓
“记得有几位‘一日小馆长’围在我们珍贵的江豚骨骼标本前,试图解开‘长江精灵’身体结构的奥秘。科普的魅力在于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在互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每个人对科学的好奇心。看到一颗颗‘科学种子’在这里萌芽,是我工作最大的收获。”(实习记者 袁蓁杉)
来源:《科普时报》(2025年9月19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