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8.19
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重点面向15—24岁青少年;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不再颁发一二三等奖,前10%获颁中国科协主席奖……8月15日至19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与往届有诸多不同。
记者来到大赛现场,感受到赛制改革带来了新变化。
现场考验能力
赛制巨变,赛场变考场。
选手现场“开盲盒”式选题作答,告别了“一件作品打天下”。大赛题目由院士专家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和产业一线“真问题”设计。如考题“运载装置的设计和制作”灵感来自长江三峡升船机,“生物遗传功能探秘”聚焦基因突变对生殖细胞的影响等基础科研前沿。
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忠斌是个人赛项目“粒粒皆辛苦——粮食仓储方案设计”的出题人和评委。“形式类似‘揭榜挂帅’。”张忠斌坦言,“对青少年来说,这项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但高压下拿高分才是高手,科研需要心理素质强。”
团体赛同样“真刀真枪”。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董路介绍,“生物多样性评价与自然声景色营造”团体赛的一项任务,就是需要选手处理数百页材料和上百段声音数据,“真实的科研往往就是如此枯燥,我们考察的就是选手的耐性和韧劲。”
董路看重团队的高效分工、密切协作,“相比单纯的项目汇报,长达9个小时的团体赛更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评委们穿梭于考场,近距离观察选手操作与思维。大赛评委、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郝立果笑言:“过程化考核对评委要求高,工作量也大幅增加,这很‘废’评委。”
共育科创英才
赛场上的实战化考验,最终转化为选手的真实成长。
湖北大学的陈楚铭参加了多项比赛,赛后兴奋地说:“比赛让我接触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引导式出题方式推动我积极动手实践,即使没有专业背景也能在提示下完成。”
和陈楚铭一样,很多选手感受到了大赛的包容性。赛场上的选手们来自机械、生物、中医、金融等多个专业,印证了科技创新的广泛参与性。
在个人赛中,大赛评委、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饶伟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高中生:“他动手能力强、思维很活跃,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强,最终提前30分钟交卷,是很有潜力的科创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的邵涵悦在团队赛中做聚类图时系统反复报错,“心态差点崩了”。“后来团队协作找到症结,把原以为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很开心。”邵涵悦说。
部分选手在比赛中接触到液态金属打印机等前沿设备,直观感受到科技魅力。
赛场外,大赛首次推出“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并举办院士专家报告会、“学长说”故事分享会等活动,拓展青少年成长渠道。“我第一次在科技创新类比赛中看到类似招聘会的双选会,这对选手后续发展很有意义。”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王湛和说。
“这些变革以实战化场景锻造青少年科研素养,致力于打造科创类赛事的示范样本,引导优质社会资源共同托举青少年成长,培养建设科技强国的后备力量。”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本届大赛为期5天,由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来源:《科技日报》(2025年08月19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