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初心 悦科普 探创新 向未来(记者观察)
——讲述跨越近百年的科技接力

发布日期: 2025.09.10

金秋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是新法颁布后的首次。

中国科协联合34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科学盛宴。

主场活动设于中国科技馆与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以“寻初心、悦科普、探创新、向未来”为主题脉络,推出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新中国科普成就展”“‘十四五’科技成就掠影数字展”等一系列展览,并举办“科学创意嘉年华”“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等科普创新实践活动,全方位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

从抗战岁月中科学家以智慧为刃、以科学为盾,筑起抵御外侮的“科技长城”;到集中呈现“十四五”期间19项代表性科技成果;再到邀请科学家亲临现场,展示、讲解前沿创新科技……一件件展品,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传递,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技强国伟业,汇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这盛世,正如一代代科学先驱所愿。

峥嵘岁月以科学救国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隔了你所有的,

同你去的弟兄也是一样,

献出你们的生命……

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

比自己要紧;

那不朽中国的历史,

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这是抗战时期,林徽因在得知三弟林恒——一位抗战飞行员壮烈牺牲后,于病榻上写下的泣血诗行。字句之间,是一个民族的苦痛与坚韧,是一代人的牺牲与信念。

抗战时期,尽管头顶敌机轰鸣、一路颠沛流离,梁思成与林徽因仍率领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考察并测绘了近3000座古建筑,完成了有史以来对昆明古建筑的首次普查。1942年起,夫妇二人拖着病体,夜以继日撰写《中国建筑史》,终于在1944年完成这部著作。也正是他们的坚守,让大量珍贵古建筑在战火中得以记录与保存。

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中,这样的事迹并非个例。展览通过40余位科学家、20余件实物和300多张历史图片,立体还原了那段“科学救国”的时代群像。

严济慈,是我国现代物理学和光学仪器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七七事变”后毅然将研究所南迁昆明。为解决战时物资匮乏,他带领团队用民间土法切割水晶,研制出1000多片优质振荡片,用于警报器和电台,极大提升了军队的通讯与防空能力;还自制显微镜500架、测量仪300套,甚至研制出经纬仪和水准仪,供军队、医院乃至印缅战场盟军使用。这些曾完全依赖进口的仪器,在他们手中实现“中国造”。

农林生物学家乐天宇,1940年率队考察陕甘宁边区森林,47天风餐露宿,最终完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提出开发南泥湾的建设方案。中央采纳其建议,派遣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进驻垦荒,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延安展开,将荒芜的“烂泥湾”变为“陕北好江南”,成就了一段“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传奇。

还有留学归国的科学家陈康白,曾是延安学位最高的科学家之一。1940年兼任三边盐业处处长,他和同事改进卤水制盐工艺,使边区盐产量猛增10倍,贡献了当时边区70%的财政收入,堪称“科学点盐成金”。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一盏盏微弱的油灯下,中国科学家凭借不屈的意志与卓越的智慧,守护科学火种,推动技术自主,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学脉的传承,为现代科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奠定基础。

“十四五”创新发展硕果累累

与上述展区一墙之隔,呈现的则是跃动着前沿气息的展览——“十四五”科技成就掠影数字展,通过展示涵盖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生命科学、高端制造等领域的19项代表性科技成果,呈现“十四五”创新发展的“关键瞬间”。

“中国天眼”(FAST),这座屹立于贵州平塘的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自2021年3月向全球开放以来,已协助超过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开展多个领域的科学观测。截至2024年11月,它已发现超1000颗脉冲星;2025年更首次在本星系群中捕捉到潜在暗星系,揭示温热原子云中的复杂丝状网络……它正如一只望向宇宙深处的“中国眸”,持续输出震撼世界的天文发现。

2025年3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联合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正式对外发布。经对比,其问题处理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15倍,比谷歌在2024年10月公开发表的超导量子处理器“悬铃木”快10^6倍——中国再创全球量子计算里程碑。

“福建舰”航母傲然下水,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

仰望苍穹,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背采样返回,“神舟家族”六次在太空传递“接力棒”……

“十四五”以来,重大工程接连突破,覆盖海、陆、空、天。

在基础科学领域,同样迸发着原创之力。“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中国‘东方超环’实现亿度千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这一项项源自中国的科技成就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跟跑、并跑,逐渐走向领跑,曾经连制精盐都是难题的国家,如今已成为全球科技矩阵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前沿科学离大众并不遥远

今年全国科普月的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在活动主场,每个展台都坚持“可观看、可倾听、可互动”的理念,让深奥的科技变得亲切可感。

来到中国科技馆,“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中,呈现了来自30多个科研团队的智慧结晶以及中国科技馆联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科普实验室的成果。

在展台上,把手机放在一块织物上适当位置就可给手机充电;摁几个按钮,衣服就变身显示屏……在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的攻坚下,织物可变身成为电池、显示屏、传感器等。观众可亲手触摸这些看似普通、实则嵌有电子纤维的衣物,感受科技如何让服装从“御寒装扮”走向“智能终端”。

磁控4D打印软体机器人展台前总是围满了好奇的目光。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就在展台前向观众们介绍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控4D打印展教装置——一个个像小纸片人的材料在磁场操控下自主折叠、站立、舞蹈,变身软体机器人;还能成为可抓取鸡蛋、棉花的灵巧手,像赋予了材料生命。

李振坤说,4D打印技术正在重塑软体机器人的制造逻辑:从传统的“先制造、后驱动”转变为“制造即编程、结构即功能”。未来,它将应用于更多场景,如医疗康复、高端制造等,在人机协作与智能制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表示,过去,科学家和工程师来科技馆做科普多以学术报告、讲座为主;如今,科技馆积极邀请科研人员走进展厅,面对面为公众讲解科学原理,并集中展示其成果的实际应用,真正推动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李振坤告诉记者,这些年的实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科研是科普的源头活水,没有扎实的科研成果,科普就是“无米之炊”;而科普是科创的催化剂,它能让更多人看到技术的潜力,为科研找到产业化的方向,为创新凝聚社会共识。一次次科普实践,可以让青少年萌生科学理想,让企业发现合作机遇,让投资人看到产业前景,真正实现了“一篇论文、一个科普展项、一项成果转化”的融合闭环。

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展品,通过科学家和科技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前沿科学不再遥远、神秘,而变为可对话、可碰撞的鲜活存在。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09月10日 第 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