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盘棋,百余家场馆同启科学之月
——现代科技馆体系奏响科普协同“大合唱”

发布日期: 2025.09.19

202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青海巡展活动在尖扎县开展,图为机器人正在跳舞。青海省科技馆供图

编者按

全国科普月期间,全国109家科普场馆举办“科学之夜”活动、近30个省份共同开展“流动科普百县千车万里行”活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137家单位参与“光影科学梦”巡映活动……本报选取部分精彩内容,呈现这些覆盖广泛、形式多元的科普活动,并展现其背后依托——日益完善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有符合《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科技馆548座,地级行政区科技馆覆盖率提升到77%。”

在9月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倪志宇介绍说,近年来,在中国科技馆的引领下,全国科技馆加强联动,现代科技馆体系已逐步形成“纵向贯通省市县、横向联动各领域”的网状发展格局,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均衡配置。

前沿科技“秒变”科普展品

在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一款机器人夹爪能轻柔抓起鸡蛋、棉花等物品,吸引了很多观众围观。“这个运用4D打印技术生产的软体机器人,自带磁性响应功能,可根据磁场的不同方向和分布,自动调节握力实现柔性夹取,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振坤介绍说。

这是中国科技馆推出的“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上的展品。展览现场,来自30余个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变身为可观看、可倾听、可互动的“首台套”创新科普展品,涵盖智能生活、生命生存、深空探索和机器人仿生等领域。

“我们希望把科研一线的最新研究成果搬进科技馆,让公众近距离了解科技创新,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表示,希望通过展览全面展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全方位讲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中国故事。

科普不只在科普月。早在2024年,中国科技馆就开始行动——围绕前沿科技,尤其是“卡脖子”关键技术,与科研院所、高校、科技领军企业等共建“科普创新实验室”,打造中国科技馆展品创新策源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中国科技馆与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等共建10家“科普创新实验室”。全国科普月期间展出的展品,大部分就来自以上实验室。

郭哲表示,这些创新科普展品在中国科技馆展出后,将到全国各地展出,让更多人接触到前沿科技。

科普活动“流动”到四面八方

全国科普月期间,1350辆科普大篷车穿梭在乡间田野,350套流动科技馆展览资源巡回展出,将“移动的科学课堂”送到了偏远地区的群众身边。

9月10日,载有113件珍稀海洋生物标本的科普大篷车,开进甘肃定西岷县职业中专的校园,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第一次看到海洋生物标本,围在展台前惊叹不已。

9月16日,湖北省麻城市第七小学一片欢腾!科普大篷车“鄂豫皖”大别山区联合行动走进校园,把一座“流动科技馆”搬到了孩子们身边。

探索传动装置的力学奥秘,触摸神奇的电学互动模型,体验制作非遗文化手作……校园里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

在云南省墨江县,四川省阿坝州、旺苍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西吉县吉强镇等偏远地区,都有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走过的印迹……

“这体现出了一种‘集成式’资源下沉模式,我们将精品活动、课程等优质科普资源,通过流动科普设施,规模化、精准化地输送到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基层一线,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钱岩说。

这些只是现代科技馆体系“全国一盘棋”协同机制的一个缩影。暑期以来,中国科技馆联合近30个省份共同推进“流动科普百县千车万里行”,把科普大篷车与流动科技馆展览资源送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域地区群众的家门口,让科普服务真正落地基层,科普资源惠及更多人。

“科学之夜”点亮五湖四海

9月7日晚,甘肃科技馆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首场夜场活动热烈开启;9月12日晚,山东淄博市科技馆迎来100组亲子家庭,他们在夜色中展开一场奇妙探索之旅;9月13日晚,山西省科技馆“科学之夜”也拉开帷幕,推出科普集市、“小晋灵”探馆、星空观察计划……

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技馆联动109家单位共同推出“科学之夜”活动,科技馆成为亲子乐园、城市会客厅。在这里,科学正以最鲜活的模样与观众见面。

如此大规模、多场次的科普活动,是如何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开展的?尤其对于那些资金和人力有限的县市级科技馆,靠什么支撑起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夜场体验?

这离不开覆盖全国、直达基层的现代科技馆体系。随着中国科技馆发出号召,百余家科技馆即刻积极响应,形成热烈联动氛围。背后的底气来源于科技馆体系间高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中国科技馆不仅提供了“科学之夜”“科学运动会”等系列活动的完整方案,还共享了美术设计资料与活动物料,极大降低了基层科技馆的筹备成本,真正实现了科普资源优势互补。

正如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齐欣所言:“依托科技馆体系,各场馆之间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的‘科普共同体’。”她强调,资源共享绝不是简单地“输血”,而是激励各科技馆联合社会力量主动“造血”,同时深入挖掘本土资源、融合地方特色,打造出更具个性与魅力的科普活动。

科学文化融合提升获得感

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技馆推出“科学+文化”系列科普活动,将戏剧舞台“搬”进展厅——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生动再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并致敬当代科技工作者;《皮皮的火星梦Ⅱ——星际破界计划》依托真实航天展区,带观众开启火星科幻之旅;《重启海洋密码》《深蓝色的密语》通过情景互动与导览讲解,让公众走近海洋科学。

借助场景化营造、故事化讲述与艺术化表达,科学探索不再遥远、科学精神不再抽象、科学家故事更加动人。

这得益于中国科技馆“文化立馆”的方针。2024年起,中国科技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普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科学文化融合的精品。

“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科技会很冰冷,会走向反面。今天的智能时代,更需要人文主义。通过科学文化的涵养滋润,可以让公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获得真实的、立体的、充满触感的生活体验,这就是我们推动科学文化融合的重要目标。”郭哲表示。

各类科普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公众如何更高效地参与?不妨请出“科技馆智能体矩阵”——一键规划打卡路线。

9月9日,首个“科技馆智能体矩阵”上线。这一平台由28家科技馆参与建设,是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科普服务聚合地,集成了多个多模态交互功能,兼具科技馆服务和科普知识服务能力——观众只需上传照片,即可快速识别展品,获取“图文并茂”的讲解;“拍照合影”功能可生成专属创意打卡照;依托智能语音交互可实时答疑;更配备AI游记功能,规划打卡路线、生成游记长图可一键搞定,提升沉浸式体验。

全国科普月热潮正席卷各地,依托现代科技馆体系,更多优质科普资源被送往基层群众家门口,让科学的“烟火气”真正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点亮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记者 王文洁)

来源:《科普时报》(2025年9月19日 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