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间交予思想 把舞台还给科学家(记者观察)

发布日期: 2025.08.11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现代化”专题论坛讨论现场

北京,中国科技会堂。7月1日至31日,没有红毯铺地,没有鲜花簇拥,更简化了程序性环节,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以最质朴的方式呈现了一场持续整月的思想盛宴——98场专题论坛、990余个学术报告、1240篇研究论文……在“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的原则下,中国科协将时间交予思想,把舞台还给科学家,彰显了学术会议的本质。

论坛现场,不见巨型LED屏与华丽背景板,桌上无签字笔、笔记本、文件袋。“会议组织上力戒形式主义,不设立开闭幕式,取消领导致辞等程序性安排,控制线下活动规模,杜绝学术‘走穴’,严禁安排宴请……”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肖朝琼强调核心目标:“让科技工作者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术交流本身。”

随着形式藩篱被拆除,学术的“浓度”自然提升。

本届年会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持续“锁定”科技前沿核心赛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潘建伟、包为民、乔杰等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牵头召开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指导全国学会围绕各领域难点堵点,提出高质量决策咨询建议。98场专题论坛围绕研讨主题,提炼创新性强、争议大、难识别、风险高,可能带来重大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共识议题,激励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论坛联合157种科技期刊征集论文1240篇,其中90%发表于高质量期刊。整场年会,包括110余人次院士在内的7000余人次科技工作者深度参与研讨,其中,40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占比高达57%,共计开展990余个高水平学术报告。

青年学者不仅“在场”,更不断走向前台。

本届年会对各专题论坛青年科研人才的参与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个专题论坛均邀请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托”)入选者深度参与,为青年一代提供学习机会和舞台。据统计,127位“青托”入选者担任专题论坛学术秘书,300余位“青托”博士生参会。

年会还特别组织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与200余位青年科技人才代表亲切交谈,鼓励大家“坐稳坐实科研‘冷板凳’,坚定理想信念”。

回归学术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打开了更广阔的创新之门。

交叉融合的能量在多个论坛迸发。

以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论坛为例,该论坛涵盖了行业院士、领军专家及青年科技骨干等160余人。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将地月空间探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为地月空间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凭借精准的“点对点”邀请机制,汇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员、型号总师等多元视角,为交叉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学会副秘书长董晶表示,“通过深入研讨,论坛打破了航天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壁垒,促成了真正的学科‘握手’。”

一位航天型号总师沉浸研讨后感慨:“这才像真正的学术会议,扎进去就拔不出来!”

“拥抱科研的不确定性,拥抱创新的非共识性。”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时隔四五年再度承办年会专题论坛,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对变革感触尤深。她介绍说,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论坛,创新采用“双盲”形式组织交流讨论环节——主持人与专家均不知对方会问什么。主持人结合现场报告情况,即兴提出定制化问题,深入挖掘专家的科研思路和未来展望。“现场效果非常好,说明我们的专家确实有水平。”申彦红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蒋毅在参与讨论后表示,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不是“谁赋能谁”的单向输出,而是“互相翻译”的双向奔赴。“我想这正是中国科协年会的魔力——让我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问题和一群伙伴走。”

年会虽已落幕,但这场持续31天的学术盛宴留给中国科技界的远非数字可衡量。“让学术回归学术”,无数求真之心在自由碰撞中发出的光,必将照亮科技强国的建设征途。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08月06日 第 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