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9.01
8月26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人工智能+植物保护”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研究员陈剑平担任执行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井菲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陈剑平院士以“智慧植保—人工智能赋能植物保护的创新与未来”为题作报告,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植物保护多个关键领域的发展现状,涵盖智能监测、迁飞预警、农药创制、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智能植保设备及智能决策平台等,指出“AI+植保”呈现出深度融合趋势,并提出未来智慧植保的三大发展方向与愿景:全流程智能化、全方位精准化和可持续绿色化。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兰玉彬作“精准农业航空技术在智慧植保中的应用”报告,系统介绍精准农业航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遥感感知、智能决策与精准作业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提出智慧植保体系的构建思路,并对精准农业航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研究员柴秀娟以“AI时代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实践”为题,阐述人工智能赋能植物保护发展新趋势,指出AI技术可有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强调未来通过人工智能与多领域的跨界融合,将推动智慧农业从细微量变迈向颠覆性质变。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重大农业病虫害智能诊断、入侵生物风险监测预警与智能决策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河南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封洪强阐述了农作物病虫害智能预警面临的挑战,提出着力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保障数据精准可靠与高效共享、构建科学动态预警模型等对策。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姚青分享了基于AI的农业病虫害智能识别方法研究,介绍如何通过研发AR设备与构建成熟组件库,有效破解多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水肥精准管理难题,进而达成农产品种植管理全程可追溯的解决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万学分析了当前外来生物入侵的发展形势,并重点介绍AI技术在生物入侵领域的应用,提出构建国家级生物入侵监测预警大数据智能化平台的愿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正深刻推动植物保护向智能化、精准化与可持续方向转型。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AI技术,可显著提升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精准施药、绿色防控和智能决策的效能,有效解决传统植保面临的精度不足、响应滞后及效率低下等瓶颈问题。建议加强跨学科协同创新,突破数据共享、技术集成和基础研究薄弱等挑战,推动智慧植保体系构建。同时,应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国际合作,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
会后,专家们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地考察,了解智慧植保领域的技术应用现状,并详细观摩了重大农作物病虫害AI预警监测、无人机精准施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试验进展。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