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寒:中国倡议的“以人为本”已成为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共识

发布日期: 2025.09.24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呼吁各方在遵循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行动,协力推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

《行动计划》包含13方面内容,其中提出,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小组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对话两项机制并尽早运行,就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特别是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公平、普惠发展开展有意义的讨论。

事实上,此前中国多次就人工智能治理发出倡议、宣言。2023年,中国在发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公平普惠、协同共治等原则,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强调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必要性,同时确保其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类社会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治理共识。2024年2月,东盟发布了《人工智能治理与伦理指南》;8月,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生效;9月,联合国高级别人工智能咨询机构发布了《治理人工智能 助力造福人类:最后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识落地过程中,也存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以人为本”,折射出迥异的政治哲学底色。中国文化语境下“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人民”,是指具有特定内涵的政治共同体,即社会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强调发展成果必须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欧美语境下“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人类”,是在抽象哲学概念上拥有普遍的、先验的价值与尊严,指向具体的、原子化的个人,是基本权利的承载者,强调个体尊严与基本权利。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AI治理各有侧重。在中国,强调保护弱势群体,同时确保信息内容安全,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美国关注产业效率与创新,其国内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以战略、标准、指南等软法为主,监管机构和职权较分散,主张发展效率优先的宽松监管环境。今年1月,特朗普签署关于消除美国人工智能创新障碍的行政令,强调保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7月1日通过的“大而美”法案,美国参议院以99票对1票的压倒性结果,从法案中删除了原先一项长达10年的、禁止各州监管AI的条款。相比之下,2024年8月1日生效的欧盟《人工智能法》,重监管的态度更为明确,采用分阶段的方式逐步对高风险AI系统施行监管措施。

概括来说,对比人工智能治理的侧重点,美国注重创新优先,欧盟以权利为基,中国强调统筹兼顾。整体来看,目前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路线图已较为清晰,下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把愿景落地为行动。展望未来,建议引入“适应性治理”理念,关注社会整体利益,构建具有适应性的体系化治理框架,来实现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作者:央广财经金顶智库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中方专家 张凌寒)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