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作物分子育种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班在新疆石河子举办

发布日期: 2023.08.23

8月13—18日,2023年度作物分子育种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班在新疆石河子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分子育种领域的80余位学员参加了研修班。新疆农垦科学院党委书记魏建军,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谷晓峰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朱玉贤,中国作物学会棉花专业委员会会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联合主席张献龙,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战勇、副所长桑伟,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鸿彬等领导也出席了开班仪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建康主持了开班仪式。

魏建军在致辞中欢迎各位院士专家到新疆石河子来开展合作交流,帮助破解一批制约兵团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培育一批突破性的作物新品种,促进更多更好的育种技术及成果在兵团转移转化,带动兵团农业优势发展,助力高质量推进兵团现代化建设。

研修班邀请了2位院士和10位知名专家授课,研修内容涵盖基因挖掘方法与技术能力提升、棉花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育种及其转移转化、棉花种质资源及其成果转移转化、玉米育种栽培技术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小麦种质资源创制与分子育种及其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案例分享,以及技术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专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康以“作物遗传研究群体与基因定位方法简介”“作物育种模拟预测与分子设计”为题做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玉贤以“棉花基因组及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为题授课,从棉花基因组中蛋白质编码基因总量变化之谜、纤维素合酶与纤维细胞壁微纤丝成分分析等方面重点阐述了棉花基因组及后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等内容。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以“棉花生物技术创新与抗逆基因发掘及其转移转化目标及技术发展”为题授课,详尽阐述了棉花现代育种技术,种质资源创新,抗病抗虫抗旱、耐高温的基因发掘、棉花落叶剂敏感材料筛选及新品种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杜雄明作“棉花种质创新和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及其转移转化”主题授课,从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新时期我国棉花生产现状和科技需求、棉花种质鉴定和评价到棉花成果转移转化、智慧栽培与管理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果转化与基地处处长,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永贵以“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与应用实例分析”为题,系统介绍了“三联五服务”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从科企融合,推进种业振兴;所地合作,支撑乡村振兴;产研一体,引领产业发展;专家+种植主体,服务增产增收;面向产业需求,凝练科研选题等详细讲述了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产业、服务种植户、服务科研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及其相关的成功案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开义在 “育种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报告中,介绍了育种信息化技术,分享了商业化育种的规划设计和业务流程规划;探索了智能育种技术的算法与模型、机遇与挑战;介绍了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体系数字化的大数据平台和各类种业数字育种中心,共同助力民族种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在“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的战略性思考及新品种转移转化”主题授课中介绍了我国小麦品种改良战略思考的遵循原则,并从持续改良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开展中国大宗面制品优质品种的选育、强化抗病性的改良、拓展资源利用特性的改良和推进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几个战略性问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以“小麦分子育种技术、成就和发展方向”为题,从小麦分子标记与分子育种、小麦功能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小麦种质创新与品种精准分子设计、小麦分子育种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讲述,梳理了GWAS分析群体构建、高代回交群体与NIL构建的原理、解析了遗传和分子的调控网络。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科技管理处处长孟照刚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转化途径和成功案例”授课中,介绍了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和世界各国的成果转化情况,成果转化的发展进程以及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分享了优秀的成果转化模式、案例及创收渠道。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赵久然作“玉米核心种质创制及杂交品种培育与应用”主题报告,从当前我国玉米产业基本情况切入,重点介绍了玉米种质创新及杂交品种的培育,结合自己及团队工作分享了高效创新种质、培育品种的典型案例。此外,他从分子育种及其应用方面介绍了当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遗传背景鉴定、目标性状前景选择、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及全基因组选择的应用案例。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刘萱作了“技术伦理的发展历程与新时代我国技术伦理治理展望”的报告,介绍了技术伦理的概念与理论辨析、技术伦理议题的出现与演进,总结了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工作,解析了当代技术伦理典型案例,分析了国际科技伦理治理新趋势以及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愿景与总体方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少昆在“玉米高产耕作制度与栽培生理及其转移转化”授课中,介绍了目前全球及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对玉米单产提升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对途径,并分享了玉米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创新、应用与转化案例。在现场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国作物学会组织学员前往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和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高产示范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学员参观高产示范基地

8月17日上午,参会学员先后参观了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大豆、棉花、玉米、花生、向日葵高产示范种植基地,观摩学习了大豆膜下滴灌等不同种植模式高产创建研究、机采棉新品种高产创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花生耐盐碱种质筛选、向日葵新品种展示等内容。新疆农垦科学院王新、张恒斌、王志军、王鹏等专家现场介绍了各示范基地的情况,参会学员与技术人员就作物高产种植所涉及的地膜覆盖、科学用药、耕作管理、品种筛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学员交流讨论

8月18日上午,研修班进行了结业分组交流讨论。学员们围绕各自工作实践和研修领悟进行了分享交流。


中国作物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