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3.03
近年来,广西南宁市科协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广西科协关于“3+1”试点工作部署,以深化科协系统改革为契机,推动“三长”吸纳全覆盖,促进“关键人物”起作用,增强基层科协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12个县(区)科协全部独立建制,县级科协“三长”兼职全覆盖,兼职副主席43名,其中“三长”36名(学校校长12名、医院院长12名、农技站站长12名),占比为83.7%;全市127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科协组织,乡镇(街道)科协“三长”兼职覆盖率达到100%,兼职副主席435名,其中“三长”412名(学校校长159名、医院院长127名、农技站站长126名),占比94.5%。
坚持党的领导,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做好科协工作。广西南宁市科协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3+1”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南宁市科协及时组织县(区)科协召开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工作推进会,传达落实中国科协、广西科协关于“3+1”试点工作的重要部署,要求各县(区)科协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南宁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洲先后3次专题向市委汇报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市委副书记杨维超就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到科协开展调研、作出批示,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经市委同意,市科协印发了《关于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为全市开展“3+1”工作提供政策依据。部分县(区)科协先试先行,促成以中共马山县委办公室名义印发《马山县科学技术协会推进“三长”进入县、乡镇、社区科协组织工作实施方案》(马办发〔2018〕45号) ;以中共南宁市青秀区委办公室名义印发《南宁市青秀区镇(街道)科协变更和增补领导班子工作方案》(南青办发〔2019〕82号)。
加强分类指导,建立换届规范程序。南宁市部分县(区)、乡镇(街道)多年未开展换届工作,对换届的程序、内容、文件要求理解不深,缺乏制度规范。南宁市科协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结合基层科协组织实际,在《关于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各县(区)、乡镇(街道)科协“三长”兼职工作程序予以规范。联合南宁市委组织部召开加强南宁市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推进会,组织各县(区)组织部、科协学习《关于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理顺各县(区)、乡镇(街道)科协“三长”兼职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为更好推进工作,南宁市科协整理出台一套换届选举和吸纳“三长”的文件规范,对换届工作流程、代表推荐、选举办法、会议议程、日程安排、主持词、领导讲话、候选人选票等完善打包,并安排专人跟踪协调,确保每个基层科协、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规范到位,有效缓解了基层科协工作压力,加快了工作进度。
加强干部选配,依托“三长”延长手臂。牢固树立“科协是党的科协、科协干部是党的干部”的理念,在推动各县(区)、街道(乡镇)科协换届和吸纳“三长”过程中,与县(区)党委、乡镇(街道)党(工)委充分协商沟通。县(区)采取加长“板凳”的做法解决“三长”兼职问题,乡镇街道兼职副主席经乡镇街道党委(工委)研究决定,明确规定每个县(区)、街道(乡镇)科协原则必须配备至少3名“三长”人员,同时充分征求同级卫生、教育、农业部门意见。探索三长”选配范围从教、卫、农领域的单个事业单位,向驻地所有科技类领域的事业单位拓展,并逐步向科技型企业、科技社团等延伸,精准选拔一批“讲政治、懂科技、爱科协、能干事、愿服务”的“三长”进入基层科协领导机构,接长科协手臂,增强科协组织和干部队伍活力。
充实载体抓手,发挥“三长制”制度优势。大力倡导“在企事业单位做科技服务、在基层做志愿服务”的理念,动员“三长”加入“精准扶贫”科技专家服务团,依托“精准扶贫”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百名专家进百村(社区)”科普志愿服务活动108场次,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学习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技能,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通过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平台组建南宁市科技志愿服务总队,吸纳“三长”在内的科技志愿者1500多人,鼓励“三长”参与科学普及和传播活动,推动科普报告、科普讲座、科普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积极在助力企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助力科普惠农等多维度发力,办好“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品牌活动,为广大“三长”搭建体现价值、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宽广舞台。
广西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董艳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