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10.10
近日,2024年“院士进校园”活动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经绥给余杭第一中学的学子们上了一堂地球科普课。杭州市科协相关分管领导,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余杭区委人才办、余杭区教育局、余杭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余杭第一中学负责人参加此次活动。
讲座之前,杭州市科协相关分管领导向余杭一中赠送了《杭州院士》丛书。同时余杭区科协专门聘请杨经绥担任余杭区大科学教育院士专家顾问团特聘顾问,并颁发了聘书。
杨经绥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地球深部的信使—金刚石”。杨经绥从板块构造讲到大陆漂移,从冰岛的火山带到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从地球外部的形态到内部的能量变化,带同学们深入地球内部,寻找地球深处的物质。而金刚石就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典型代表”之一。它耐高压、耐化学性、具有矿物最高的硬度,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因此也被世人称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杨经绥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在西藏阿里、俄罗斯乌拉尔拉依兹、智利、古巴等地进行野外工作的亲身经历以及他行走世界许多无人区对地质环境进行考察,最终发现全球超过20个蛇绿岩中存在微粒金刚石的事实。
“很辛苦,但是确实很精彩!”杨经绥说。他也鼓励同学们长大了要多到世界各地走走,去认识和了解地球的美妙。
最后,杨经绥用精心挑选的三句话,勉励余杭一中的学子们:“大脑是被点燃的火,不是被充填的容器。”“不要沿着路走,走没有路的地方,留下一条小路。”“时间的牙齿会吞噬一切,但无力对抗真理。”他告诉同学们求知的路上要创新、要有灵感以及坚持真理。
在问答环节,余杭一中的同学们紧跟时事。“您对安徽合肥发生地震怎么看?”“最近看到新闻,沙漠居然发大水了,这合理吗?”杨经绥用他的专业分析解答道:安徽与河北唐山处在同一个断裂带上,加上受到两处大陆板块俯冲的作用力,发生地震也属正常;而沙漠发大水,可能和沙漠的底层构造有关,沙漠的表面是沙子,但是底下却是坚硬的岩石,如果沙粒的密度又特别小,那么遇到大规模的水量,渗透下水就会很慢,就会形成积水了。
“院士进校园”活动为余杭第一中学的师生们搭建了与科学家交流的平台,旨在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师生们将以杨经绥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院士进校园”活动由杭州市科协指导,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余杭区委人才办、余杭区教育局、余杭区科协主办,余杭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余杭第一中学承办。(杭州市科协 )
浙江省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