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万素梅:棉田里的科技“守望者”

发布日期: 2023.10.27

       一身休闲服、一碗泡面、一堆打印出的材料,凌乱的发梢遮不住眼角的细纹,但双目依然炯炯有神,“我在家实在睡不着,凌晨到办公室查资料。”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万素梅说。

       为了申报兵团科技进步奖项目,万素梅与课题组成员撰写申报材料,前一晚写到凌晨1时才离开。

       “万老师就是这样,在科研路上她好像永远不知疲惫,总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这份她钟爱的事业,她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学生侯金枚说。

       万素梅是塔里木大学农学院的教授,也是新疆棉花作物领域学术带头人。她出生在一师十三团,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种植的棉花所得的收入。自小,万素梅便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一朵朵棉花关乎一家人一整年的希望。如何在一块地上产出更多的棉花?如何提高棉花品质,让种植户增收致富?这些是万素梅经常思考的问题。

       1988年,万素梅考入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塔里木大学),所学专业为农学。毕业后,她选择留校任教。刚工作时,她跟着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郑德明学习。

       万素梅看到,对待教学工作,郑德明从不懈怠,每次课前他都会花大量时间备课。每学年,他都将国内外棉花产业最新发展现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最新知识。对待科研,郑德明坚持躬身笃行,休息日他必会深入田间,所有的试验数据他都亲自验证。

       “郑教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胡杨精神的内涵,他是我科研和教学路上的领路人。我一直以他为榜样,坚守初心,用胡杨精神育人。”万素梅说。

       此后,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万素梅都始终铭记郑德明的教诲。在棉花研究领域,万素梅扎根泥土、潜心耕耘。为了解决残膜污染问题,她开展了无膜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研究,形成了棉花无膜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了播种质量和环境质量。针对棉田种植结构单一的问题,万素梅带领团队开展棉田种植制度优化及其轻简植棉技术研究,研究出连作障碍“分段调控”方法,提高了棉花种植技术水平。

       多年来,万素梅的足迹遍及全疆的棉田,她坚持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在棉花主产区示范推广,建立了示范基地,培训科技人员3000多人次,培训种植户4万多人次,有效提高了当地棉花种植水平。

       在教学中,万素梅严谨认真。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提前15分钟到教室,与学生们沟通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因为她家住在学校家属楼,为方便学生们随时找到她,万素梅常年骑着一辆自行车,早上第一个到办公室,晚上直到校内的路灯熄灭,她才骑车离开。

       万素梅还对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与探索。2015年,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作创建我国首个“棉花科学学院”,举办棉花实验班,万素梅构建了“三段式、三结合”棉花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强“校—院—企”合作,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形成了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万素梅的头衔有很多,如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她还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不久前,万素梅荣获“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然而,在她眼里,这些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作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今年,万素梅又在心里种下一颗科技的种子:围绕棉花提质增效,应用棉田种植制度优化技术方法;同时建成一支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助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疆兵团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