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10.18
近日,石河子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兵团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专家对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优质进口棉国产替代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测产。2000亩棉花亩产为512.7 公斤。专家建议,下一步可大面积推广此项技术。
当天,来自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的专家组成测试组,在推广示范田内进行测产。经测产,采用该新型机采模式种植的棉花单铃重5.6克,较常规对照(5.3克)增加5.4%;籽棉产量为每亩512.7 公斤,较常规对照(每亩428.7公斤)增产19.6%,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个项目自2022年立项以来,受到师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项目旨在重点解决采用原有模式种植的机采棉含杂高、短纤维多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国产棉品质。
为促进师市优质棉全产业链发展,以棉花提质增效为目标,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石河子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在两年时间里分别在八师148团和天业集团农业示范田建立新型机采种植模式示范基地。通过对棉花生产过程中关键株行距配置、农机具改造、节水设施优化、栽培技术配套、加工工艺优化等方面进行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解决现有机采棉棉花加工“卡脖子”问题,全方位提高棉花品质,逐步实现国产棉花替代进口棉花的目标。
两年时间里,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组成的科研攻关团队在2000亩示范棉田里开展了优质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攻关团队科研人员通过优化株行距配置,在将株距缩小为8.26 厘米的同时,对常规的(66+10)厘米的行距配置进行改进,采用(90+10)厘米的新型机采模式的行距配置进行种植,从而达到了预期效果。
两年的试验表明,采用新型机采模式种植棉花可以提高地温促壮苗早发;减少地膜滴灌带投入,节约成本;优化水肥药运筹方式,实现精简植棉;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效果,提高光合效率,降低烂铃、畸形铃比例;提高了脱叶率,提升了加工皮棉品质,对促进棉花健康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兵团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