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协诏安青梅科技小院:科技赋能 小青梅成了“致富果”

发布日期: 2024.03.05

近年来,福建省科协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立足福建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紧扣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全国科协系统率先创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等活动,助力福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土壤富含硒元素,太平镇及红星乡是诏安富硒青梅的主要生产基地,被称为“中国青梅之乡”。

2022年4月,省科协诏安青梅科技小院成立。省科协积极引导入驻团队驻扎生产一线,为科技兴农富农提供直接指导,推动科研成果在广袤的田野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d81ee86759e27618bdbced6aba420ff.jpg

青梅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高志红是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自入驻小院以来,她带领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梅创新团队成员和福建有关专家组成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团队发现,青梅作为诏安县的特色产业,一直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农民在青梅栽培过程中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传统栽培模式,青梅产业发展存在技术落后、人才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入驻团队科学分析诏安土壤中各种矿质元素成分,制定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栽培和施肥方案,建立青梅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为诏安青梅增产提质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向农户开展科普宣传培训,普及梅树科学修剪方法和树体管理的重要性,传授科学种植技术;结合全国各地青梅产区的调研结果,帮助当地企业科学认识诏安青梅产业优势,树立品牌效应,提炼升级诏安梅文化,推动诏安青梅产业发展。

8b17c424fc7093c4d2a6d2e90f87020.png

小院成立当年,示范基地的青梅每亩收购价就比普通青梅果园高出了1000多元。基地增收让还在观望的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依托示范基地,专家团队成员多次组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将生物菌肥、酸性土壤改良剂和生草栽培、绿肥间套种、果树矮化修剪等青梅栽培技术在全县推广开来,并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产提效,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在产区大面积推广科学技术标准;二产提质,助力企业开发绿色优质发酵型青梅酒产品,组织制定《青梅酒》《青梅配制酒》省级团体标准;三产提升,结合青梅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引进花果兼用新品种试种,推动建立诏安青梅品牌效应。

在省科协指导下,青梅科技小院还积极参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与诏安县农业农村局共同举办诏安县高素质农民水果种植技术培训班,小院专家、科普志愿者在太平镇、官陂镇、霞葛镇、红星乡等青梅主产区发放资料、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近两年来,共举办9期相关培训,示范带动周边1200多名农户。

省科协青梅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了研究单位和推广单位、理论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平台,为诏安县青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省科协将持续做好小院的建设管理,深化科技服务,为青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福建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