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协全面提升学会治理能力 服务全省创新发展大局

发布日期: 2024.01.11

近年来,福建省科协在中国科协的有力指导下,聚焦服务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把学会工作作为科协主体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政治引领,搭建交流平台,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全省学会积极融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在强化学术引领、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服务科技人才成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科协贡献。

加强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省科协专门设立科技社团党委,建立定期理论学习、研究重大事项、党委委员挂片指导等制度,统筹推进省级学会党的建设。,近五年来,在省委两新工委对所属行业(综合)党委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中,科技社团党委均被评为“好”的等次。优化省科协机关工作职能分工,让学会工作成为科协的主要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服务好学会改革发展,同时,按照“抓业务必须抓党建”的要求,将科技社团党委与学会学术部合署办公,着力推动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强化学会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政治引领,在省级学会中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推进科技社团二级分会建立党小组,开展科技社团党支部向科技社团党委述职评议活动;推动学会把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载入章程,深入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创办“学会党建讲坛”,进一步夯实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规范学会组织建设。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省级学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技社团组织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学会管理,对科技社团组建、换届和年度报告、治理结构、分支机构等组织建设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梳理规范,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学会工作逐步走向长效化、制度化。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培育前沿学科和符合产业发展重点的专业性学会,近年来指导新建了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省医改研究会、省生物信息学学会、省碳中和学会等12家学会,以及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5家学会联合体。同时,注销了一批“僵尸学会”,开展学会分支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学会规范化建设水平。首次实施省级学会综合能力评价,建立完善学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评定一批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学会,促进带动学会建设发展。通过评估,摸清了学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实施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促进学会增强组织力、提升凝聚力。

推动学会能力建设。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设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项资金,2020年起每年投入1650万元,以项目带动的形式,支持学会开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科普活动、人才培养等工作,为学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费保障。突出“一学会一特色”,实施“三创”优秀学会建设项目,连续三年每年投入750万元,培育15家服务创新创业创造优秀学会,在专业智库建设、服务企业创新、产业协同创新等重点领域开展了特色和品牌建设。遴选建设10家“一流学会”和15家“特色专项学会”,2022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800万元,引导学会坚持党建强会、依章治会、学术立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学会开放更多的项目申报渠道,助力学会能力建设。从2019年起,联合省科技厅实施创新战略研究计划联合项目,在全国科协系统率先面向学会开放省级课题申报工作;在开展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等表彰宣传工作中,向学会开放直接推荐名额等,进一步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引导学会服务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改变省科协年会举办模式,2019年起分别与福州、泉州、南平、莆田等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并同步举办“学术活动月”,组织省级学会开展学术论坛、项目对接、科技服务等活动,促成一批省级学会与举办地县(市、区)政府签订科技创新发展合作协议,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在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创设“东南科技论坛”学术品牌,鼓励省级学会或学会联合体承办,截至目前,已围绕智能算力、智能制造、绿色生态、公共卫生等主题举办13期,3800多位省级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参与论坛,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采用“先建站,后认定”的模式,加强对现有学会服务站的指导和规范管理,培育一批优秀学会服务站,辐射带动全省学会服务企业科技创新。2016年以来,全省共建设国家级学会服务站90个、省级学会服务站272个,与企业对接成果超过450多项。在服务公众科普需求方面,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每年组织学会参与全国科普日、“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鼓励学会参与“福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闽江科学传播学者八闽行”“科技小院”等项目,提升学会科普服务能力。

福建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