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专题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 2025.07.08

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专题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

论坛围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议题,邀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交流,探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发展路径与未来展望,论坛报告环节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许其功主持。

清华大学教授同丹、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廷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路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晶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所长雷宇等学者分别就气候与环境政策协同增效的多目标效益评估、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进展及思考、减污降碳协同调控的路径与展望等主题进行学术报告。

同丹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协同增效研究的框架和范式。现有评估框架未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深度耦合,缺乏多目标协同路径机制。同时,政策路径受技术不确定性、老龄化抵消减排效益等因素制约。

据此,同丹展示了当前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的相关进展,并提出未来展望:在方法体系方面,需提升系统化、智能化和精细化,针对不同行业的异质性展开靶向治理;在路径机制方面,需从静态的协同路径后评估转向动态的过程协同仿真,强调多目标、多要素、多尺度的深度融合;在决策支撑方面,需实现从理论最优到政策适用的转变,充分考虑政策实施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动态性。

雷宇则针对融合排放清单、减污降碳驱动力、治理技术、减污减碳协和调控四大问题展开分析。他认为,未来技术需面向减污降碳决策管理需求,围绕人为驱动的碳污产排转化原理及阻控增效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以多领域、多要素、多学科交叉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朱廷钰提出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的四个“全面”:超低排放技术全面升级、污染物种类全面覆盖、CCUS与生产全面融合、减污降碳标准体系全面建设。路璐则从污水治理这一细分领域切入,总结了地下式污水处理系统节能降碳协同增效核心技术体系。刘晶茹以临汾市产业集聚区为例,提出要建立绿色管理体系,实现多尺度、多维绩效优化。

会议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学者针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减污降碳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创新路径”等议题展开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在实践层面,减污与降碳的实质性融合还有待加强。

与会专家学者形成共识:未来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需要“从不同学科凝聚共识”,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提供更加多元、全面的智力支持。(莫鑫、周子蔚)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