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 一棵苜蓿草 万里绿疆图

发布日期: 2025.09.29

“现在已经收到第五茬了,估计加上这一茬,今年干草亩产量能达到1.2吨没问题!”看着眼前正在旺盛生长的紫花苜蓿,种植大户钱志明难掩喜悦,“以前大水漫灌,亩产一吨顶天了,现在不仅节水省工,产量和质量都提升了,你看这些叶子都是绿油油的。”

这是一片占地600亩的苜蓿地下滴灌水沼液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这片绿意盎然的田地,正是新疆呼图壁苜蓿科技小院科技成果的生动写照。数年来,这群新疆农业大学的师生扎根田间地头,奉献青春和智慧,围绕一棵小草“大做文章”,把论文写在大漠边疆,用科技之笔描绘“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好风光。

大田出题,小田揭榜挂帅

新疆作为我国农牧业大区,天然草场面积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牛羊肉、乳制品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绿色畜牧产品”更是被列为新疆“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框架。

为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农业大学与当地龙头乳企“西域春”源头——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展开了技术合作。“现在大家对牛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也提升了我们对饲草的要求。我们场里现在有3万多头奶牛,一头牛一天至少需要5至6斤优质苜蓿。”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经理周易明告诉记者。

然而,传统的生产模式困境重重:一方面,新疆水资源极度稀缺,大水漫灌每亩耗水超千吨,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养殖场每年产生的30万吨粪污如何处理,成为巨大的环保压力。

“优质的畜产品,必须要有优质的饲草作为保障。”研究苜蓿十多年时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教授张树振深知高品质饲草的重要性。硕士毕业后,追寻着草业的理想,这位山东汉子跨越千里来到了新疆。“新疆地大物博,草原美丽,又是重要牧区,深深吸引了我。”他说。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奔波在全疆的田间地头,他的皮肤已经晒得黝黑。

张树振(中)正在试验田里指导学生。受访者 供

2022年7月,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农业农村部联合批准,新疆呼图壁苜蓿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正式成立,张树振担任首席专家,共有6位导师和16位学生驻扎于此。

科技小院位于新疆呼图壁县种牛场农八队,主要设施及面积包括试验与示范用地总面积13340平方米,科研教学用房共4570平方米。科技小院现有现代化实验室4间,大型农机仓库3间,实验室配备试验相关仪器设备30余台,中大型农机设备10余台,充分满足驻院师生的日常生活及试验需求。

新疆呼图壁苜蓿科技小院试验田俯瞰图。受访者 供

“我们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产业的实际问题开展的,也就是大田出题目,小田做实验,最后小田再去指导大田生产。”张树振表示。这个由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牵头,联合呼图壁种牛场和中广核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共建的平台,聚焦“农-草-畜耦合绿色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开展优质饲草节水栽培、次生盐渍化中低产田粮草轮作、奶牛生态养殖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致力于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科研破题,创造绿色奇迹

在新疆,水是最为宝贵的资源,节水,是摆在张树振眼前的第一关。“如何用更少的水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饲草?”怀揣着这样的目标,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探索。

传统的滴灌带铺在地上,但苜蓿一年要收割五茬,大型机械来回碾压,滴灌带极易损坏。地上不行就地下,但地下怎么埋管,也是一门学问。“深度是关键,太深了水压不够苗不出,太浅了又被机器压坏。”张树振告诉记者。他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找到了地下滴灌技术的最佳方案——将滴灌带埋于地下10-15厘米。

在此基础上,团队形成了紫花苜蓿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与传统地下滴灌相比,在饲草品质不降低的前提下,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可减少30%灌溉用水,同时提升20%饲草产量。目前,呼图壁种牛场近3万亩苜蓿地已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每年节约水资源30%以上。

苜蓿地下滴灌水沼液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其次,是如何破解粪污难题。科技小院与中广核合作,将令人头疼的牛粪转化为资源,研发了紫花苜蓿沼液水肥一体化技术。张树振惊喜地发现,这项技术不仅让苜蓿增产10%-20%,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还让病虫害减少了30%,土壤有机质显著提升。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还显著降低了化肥使用量。

对张树振团队来说,最艰苦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场突破,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一开始,我们信心满满地带着滴灌技术去戈壁沙漠种植苜蓿,没想到那里的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以上,苜蓿幼苗一出土就被烫死了。”经过反复试验,张树振团队发明了“两灌一保”沙地种草技术,用微喷灌为幼苗“保湿降温”,待其成长后再转为地下滴灌,并为其配上“保姆作物”遮阴。这项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将沙漠中的保苗率从40%提升到90%,硬是在黄沙中创造了一片片绿洲,支撑当地苜蓿种植面积从10万亩扩大到30多万亩,助力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

除了防沙治沙的生态效益,与其他植物相比,长在盐碱地和风沙地上的苜蓿还能发挥经济价值,为当地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苜蓿作为豆科植物,能够固氮肥田,大幅提升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种植几年后,这些地块就可以用来种植小麦、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了,这也是在为咱们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贡献我们草业人的力量。”张树振笑着说。

青春作种,播撒希望原野

科技的种子结出了怎样的果实,农民最有发言权。钱志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亩产增加30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1.7元计算,每亩地就能多收500多元,600亩地就是30万元的纯增收。”

技术的突破,不仅带来了品质的飞跃,更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你看这些叶子,基本没有虫孔,不用打药,真正是绿色食品。”钱志明告诉记者。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种植户开始采用地下滴灌水沼液一体化的栽培模式,覆盖呼图壁县及周边5万亩苜蓿地。

新技术在田间落地生根,这是张树振最希望看到的事。这些年,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采用“示范田+现场会”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超700人。“我们先建成示范田,成功后再开现场会,让农民亲眼看到效果,打消他们的顾虑。”张树振表示。

看着优质饲草越来越多,周易明非常欣喜:“我们在推行‘优质优价’,品质好、蛋白含量更高的苜蓿,我们收购的价钱也更高,这样就能激励种植户主动学习先进技术,提升牧草品质。”

苜蓿一茬接着一茬,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也在不断成长。草学专业学生、山东小伙孙群策是科技小院的首批成员,也是首任学生院长。一开始,他并不被经验丰富的农户们信任。“那时候他们觉得我们只是学生,只会书本知识不懂实践,但后来我们的技术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大家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说。

这种信任,是靠每天早晨8点雷打不动地巡田、亲手为滴灌带“打补丁”、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一遍遍交流中建立的。在扎根田间的实践中,孙群策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如今他已是新疆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继续钻研苜蓿节水栽培技术,也将未来的事业目标放在了新疆。

在科技小院,科技与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那是农户脸上真切的笑容,是沙漠中不断延伸的绿色,也是一杯优质牛奶的香甜。师生们用一棵小小的苜蓿草,在边疆大地上写下了动人的青春答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