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引领生活
贾伟平院士:警惕糖尿病年轻化趋势

发布日期: 2025.07.25

中国科协供图

“50%的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需要通过早期筛查来发现。而在已知的糖尿病人中,有效治疗率也只有30%左右。”

7月20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迈向全民健康、生态友好与公益普惠的未来”专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贾伟平介绍了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科普主动健康理念与慢病管理新策略。

900余万国人受糖尿病并发症困扰

糖尿病是我国致死、致残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它最大的危害在于随之而来的慢性并发症。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1.25亿糖尿病病人,其中60%的患者伴有慢性并发症,约有948.4万人出现失明、肾衰、中风、心梗、截肢,平均寿命缩短9年。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让糖尿病患者陷入伴随终身的身心痛苦,也给医疗保障系统和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预估的负担。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量、控制率虽有所提升,但防治工作依然面临未诊断率高、农村地区防控措施薄弱、基层诊疗能力欠佳等严峻挑战。

约8%的年轻人患糖尿病

贾伟平着重提到一个现象:被糖尿病困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目前我国大约8%的年轻人有糖尿病,这背后的病因非常复杂。”

她介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很多年轻人青睐重糖、重油、重盐的快餐饮食,使得超重肥胖现象显著增加。再加上工作繁忙导致精神压力大、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因素叠加,就容易引起糖尿病等慢病。

肥胖也是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之一。贾伟平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亚洲人群的脂肪倾向于集中在腹部,这种体脂分布更容易引发糖尿病等慢病。她呼吁大家在关心体重和BMI的同时,更要常备一把皮尺来关注腰围。当女性腰围≥85cm、男性腰围≥90cm时,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会上升2-4倍。

此外,遗传、新生儿体重超重、婴幼儿缺乏母乳喂养、青少年摄入过多零食饮料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防治糖尿病从生活细节做起

在论坛现场,贾伟平画下一道糖尿病防控“红线”:年轻人要严格控制血糖,以空腹血糖7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下为标准。因为血糖控制不好,通常还在工作年限时段就会发生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严重者会致死致残。而老年人的血糖管理相对宽松,空腹血糖“70岁到7、80岁到8、90岁到9”,可能更加有利于提升日常生活质量。

公民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防治糖尿病,最重要的并不是看病吃药,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妨从一些小小的改变做起。“我经常跟病人说,吃饭时千万不要直接盛一碗饭拌上菜吃,要先喝一碗汤,然后依次吃素菜、荤菜、主食。进餐次序的一个改变,可以让病人的餐后血糖值降低1-2mmol/L。”贾伟平说。

对于很多人头痛的肥胖问题,贾伟平也表示,只要愿意动起来,哪怕每顿饭后快走10分钟,或每天晚上走30分钟,减掉“大肚腩”并不难。(科普时报记者 毛梦囡

来源:《科普时报》(2025年7月2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