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年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需兼顾科学研究与社会参与

发布日期: 2025.07.23

“要注重生物多样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对环境管理以及国际履约的支撑,同时,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利用、科普宣传,助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专题论坛上,来自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部门和单位的专家,达成了以上共识,共同为守护蓝色星球贡献智慧。

a963411e72828e645a9c7f30d3400c27.jpg

图为会议现场。

技术革新:智慧监测破解保护短板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通过技术创新、行动落地与体系构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在这个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题论坛上,专家们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策略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跨学科发展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水、气、土等环境监测体系已经成熟,但生物多样性监测仍是亟待补齐的短板。”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鹏说。

但这一现状正在被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所改变。

在草地生态系统监测中,传统样方调查依赖人力,不仅效率低下,且精度有限。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团队研发的无人机监测技术实现了突破:“基于无人机的草地物种识别技术准确率已达88.6%,同时建立了草原物种识别形态和光谱特征数据库,开发出草地植物智能识别系统、一体机和APP。”

0536b9cc8da752436606dad4dbaf92d9.jpg

图为蝴蝶检测设备。

鸟类监测领域同样迎来技术革新。崔鹏团队选择浙江丽水作为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的试点基地,并部署了鸟类鸣声记录仪,通过物联网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与远距离传输,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鸣声进行智能识别。崔鹏介绍说:“目前,丽水地区鸟类识别准确率已高达85%以上,能自动生成鸟类综合评估指数,实时掌握种群动态。”这种“听声辨鸟”的技术,让鸟类监测从依赖专家现场观测转向智能化、网络化。

目前,丽水市利用智慧监测设备已在全市域收集到监测数据15.7TB,实现了对华东地区常见30余种大中型哺乳动物、150余种常见鸟类、7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的图像和声音识别,以及对800余种昆虫、500余种水生生物的DNA识别。从2019年12月至今,丽水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累计发现44个全球新物种。

“看图识兽、听声辨鸟、基因识鱼。”崔鹏用一句顺口溜概括了智慧监测的三把“钥匙”。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正是通过整合这些前沿技术,实现了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和水生生物等多类群的动态监测,解决了以往因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监管方法不统一导致的监测指标客观性不足问题。

c8babade823601a04adc90fece36ee4e.jpg

图为监测人员在设置红外相机。

行动落地:从物种保护到生态系统维护

面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现实威胁,科学家们不仅推动技术创新,更积极主导保护行动的落地实施。在候鸟保护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及其团队展开了系统性实践。

我国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9条全球迁飞路线中有4条途经我国,超过800种候鸟每年在此往返,占全国鸟类种类的53%。但部分物种已极度濒危,如中华凤头燕鸥全球仅存200多只,勺嘴鹬不足500只。为此,张正旺团队启动四大保护行动:建设迁飞通道保护网络、修复受损关键栖息地、提升全国候鸟调查监测能力、开展人鸟友好行动。目前已推进201处栖息地修复,布局262处鸟类监测站,完善283个疫源疫病监测站设施。

“希望通过建设观鸟站点、人鸟友好社区并设计观鸟路线,让未来我国1%的人口参与观鸟活动。”张正旺在论坛上表示,公众参与是保护的重要动力。这一理念已在多地实践,如云南大理的观鸟经济带动了当地社区对候鸟的主动保护,形成“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

植物多样性保护同样面临挑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志恒团队的评估显示,未来气候变化将威胁我国21%至30%的植物种类,且这些受威胁物种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重叠率较低,意味着现有保护规划需重新审视。“应充分考虑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物种分布和保护地的影响。”王志恒强调,植物保护需要更具前瞻性的科学布局。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是另一重要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宣指出,岛屿和跨境区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高风险区,需建立针对性防控策略。例如,在海南岛屿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防治与物理清除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了薇甘菊等外来植物的扩散,保护了本地特有物种。

体系构建:从学术交流到协同治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效推进,离不开体系化建设与跨领域协作。

论坛专门设置讨论环节,促进不同领域专家深度交流。

王志恒表示:“这次会议让研究植物的和研究鸟类的有机会合作,比如探讨鸟类与植物的互作关系,这种跨界思维很有价值。”

张正旺也提到,会场中“80后”“90后”年轻学者的参与,让不同代际的理念得以碰撞,为保护实践注入新活力。

专家们普遍认为,保护体系需兼顾科学研究与社会参与。崔鹏提出,应加快设备与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融合,推进智慧监测体系的试点与推广;张正旺则强调科普宣传的重要性,通过观鸟等活动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技术+公众”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色路径。

学术成果的转化同样关键。本届年会恢复论文征集并评选“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其中不少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技术,如关于无人机监测算法优化、候鸟迁徙路线预测模型的研究,已逐步应用于青海三江源、江西鄱阳湖等重要生态区的保护工作中。

从智慧监测技术的突破到保护行动的落地,从学术思想的碰撞到公众参与的深化,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正迈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具韧性的新阶段。正如与会专家所言,守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唯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记者文雯)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