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中的绿色“诺亚方舟” ——记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绿色守望

发布日期: 2025.09.29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坐落着“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以下简称“植物园”)。这里海拔低至-76至-105米,年平均降水量16.4毫米,年蒸发量3000毫米,夏季沙面最高温度超过70摄氏度,因“低、干、热”的特点闻名于世。

但就是在这里,700余种荒漠植物顽强生长,多项治沙造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万名青少年获得科普启迪。“科学明理,科普明智。”这是参观者走进植物园展厅看到的第一句话,也是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信念。他们以风沙为敌,与植物作伴,在荒漠孕育绿洲,用科学滋润心田。

科研治沙,荒漠育绿洲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地处吐鲁番主风线,西缘有九万亩风蚀、流沙地,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受当地政府邀请,上世纪70年代,一批科学家来到这里进行风沙治理,成立吐鲁番红旗治沙站。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名誉主任潘伯荣就是其中之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依旧清晰:“当时大风一吹,小麦就被刮走了,水渠也被沙子盖住了,农民根本种不了田。”

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门口。受访者 供

科研人员从中国西北各沙区广泛引种具有抗风、固沙和耐旱特性的10多种乔、灌和草本植物进行反复育苗和种植试验,建成2000多亩的防护林带,终于使得这片不毛之地增添了绿色。在取得初步治沙成效的基础上,为了深入开展固沙植物的研究与收集工作,1975年,科研人员在已营建的大面积人工固沙灌木林中开始筹备建设新疆第一座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五十载春秋已过,回溯植物园建设与发展的历程,无不围绕着植物引种收集和繁殖培育工作展开。“植物是第一生产力,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收集和合理利用,不光是我们这一代的任务,也是世世代代要做下去的事。”潘伯荣告诉记者。

如今,园内保存荒漠植物700余种,基本涵盖了中亚荒漠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类群,隶属87科385属。其中荒漠珍稀特有植物43种,特有种21种,残遗种4种。现在的植物园已逐步成为中亚荒漠植物资源储备库及中国荒漠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基地,也被称为“温带荒漠植物的诺亚方舟”。

康晓珊(左一)正在向孩子们讲解荒漠植物骆驼刺。受访者 供

多年来,植物园先后完成“吐鲁番优良治沙植物(乔、灌、草)引种及选择试验研究”“沙生乔灌草固沙造林试验研究”“吐鲁番大面积固沙造林试验研究”“优良固沙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等研究课题,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系统的治沙造林经验,并为其他沙漠化地区风沙治理提供宝贵科学指导。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科研成果与植物资源走向广阔沙区的巨大生态效益上。在中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两侧,绵延436公里的防护林构成了一条“生命的绿丝带”。组成这条绿带的核心植物,如梭梭属、沙拐枣属和怪柳属的植物,无一不是从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筛选出的“抗逆明星”。这一伟大工程的成功,还直接催生了新疆第二个沙漠植物园——塔中植物园的诞生。曾经的茫茫沙海,正逐步转化为“美丽新疆”的崭新景观。

植物园内的梭梭荒漠群落景观亚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科普播种,薪火传未来

多年来,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植物园积极开展本土特色在地化科普活动,将自身作为科学传播的阵地,让荒漠植物成为响亮的名片和科学精神的象征。

沙拐枣等荒漠植物生长在恶劣环境中,却能通过改变自身性状来适应条件,这让植物园专职科普人员康晓珊感到特别神奇,也想把这些知识讲给孩子们听。

“这就是胡杨,它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叶子是不一样的;这个叫罗勒,大家可以闻一下,味道非常特别……”每一次在园区内举办科普活动,康晓珊都会带着大家从展览馆到植物园走上一圈,既讲植物知识,更讲它们背后的自然智慧和科学精神。

“在传递科学知识之外,我更想通过自己的科普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和自然的好奇心,同时更加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更加热爱家乡。”她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科普工作者们还将科普课堂送进学校,到乌鲁木齐及周边的中小学开展荒漠植物科普讲座,惠及人数超过0.6万人,通过直播、录播等方式辐射吐鲁番地区小学近2万人次。

为了优化外出科普的效果,康晓珊最近正在实践新想法:将典型荒漠植物种子装进行李箱,带到无法亲临植物园的学校,打造“移动的种子博物馆”,使科普资源得以跨越地理限制。

一路走来,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给予的真挚反馈。有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没想到新疆有这么多有趣的动植物呢。”还有参加活动的孩子时隔多年后,仍记得她带来的启发。这种情感联结和认知改变,让她深感科普工作的价值。“科普不仅是一种知识传输,更是科学兴趣的启发过程,它能给我带来很多成就感和幸福感。”她表示。

风沙未停,使命仍在。植物园人将继续迎风而上,向沙而行,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道路上接力奋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