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可持续功能性大健康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8.05

8月2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流行色协会主办的低碳可持续功能性大健康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2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担任执行主席,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余厚咏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杜欢政教授以“围绕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色生活方式”为题,介绍团队在绿色消费、双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就如何促进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转型做了详细阐述。北京服装学院运动时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绍恩作“可持续时尚运动背景下研创设计与‘三适’产业链边界的管理机制与框架研究”报告,分享团队“研创设计”的最新进展,为运动服装产业提供了从设计到落地的全链条实践指引。花西子首席科学家李慧良以“坚守与突破—花西子东方美妆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题,介绍团队在美妆行业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坚持中医药和科技结合的研发方向,探索“文化+科技+环保”融合路径,让“低碳”成美妆标配,健康成消费者共识,促进行业发展,共创绿色未来。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政策及市场导向下的绿色赋能路径与标准构建、设计创新与新技术研发中的色彩功能化突破、品牌实践与行业引领中的价值转化、产业协同与服务创新中的多元生态构建等,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北京绿林认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盛富指出,我国在碳相关标准、基础工作上起步较晚,存在国际规则认知不足等问题,建议制定色彩低碳健康数字化标准,开展碳盘查、做好碳足迹等相关工作,并关注适合中国的标准制定与国际协作。余厚咏教授强调其研究注重产业化,如解决聚乳酸材料性能问题、打通纤维素从药用辅料到农膜的产业链,还尝试结合多学科技术将监测信息数字化,研究成果在食品监测、毒品检测、化妆品等领域有应用潜力。

大家一致认为,低碳可持续是战略重点,需从政策制度完善、能源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社会个人参与等多层面协同发力。多学科交叉是推动创新的关键路径,应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标准化至关重要,需完善低碳可持续功能性大健康领域标准体系以驱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