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关键摩擦副表面强化材料与技术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8.01

7月29日—3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关键摩擦副表面强化材料与技术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近3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周青和贵州大学特聘教授尹存宏担任执行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丁彬和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马强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武汉大学胡耀武以“局域高温激光冲击金属强化技术研究”为题,系统阐释了液滴约束高温激光冲击工艺及三维梯度盔甲结构技术对金属部件疲劳寿命的提升机制,揭示动态应变时效与微观组织演变的强化原理。贵州大学唐正强作“航空航天高端紧固件螺纹表面涂层设计与制备”报告,提出MoS₂复合涂层磁控溅射新工艺,通过多元素掺杂协同优化,攻克多环境中腐蚀—磨损协同失效难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剑桥以“表面摩擦磨损规律的跨尺度力学研究”为题,阐释了跨尺度热力耦合接触塑性模型,揭示高速高载等极端工况下摩擦规律与磨损行为转变机制,并介绍基于渗碳强化模型开展摩擦副表面材料强化研究的进展。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极端工况下高熵合金涂层失效机制、智能润滑系统的多场耦合调控策略、增材制造工艺的工程化挑战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西北工业大学马强探讨了油基超低摩擦体系的设计与实现,通过聚醚改性硅油摩擦化学成膜、MXene复合薄膜固液复合润滑、PAO4微胶囊自润滑薄膜三种技术实现超低摩擦。华中科技大学叶畅分享了多能场辅助金属表面强化技术,通过结合热激活、电致塑性、磁致塑性及电磁耦合效应降低位错运动势垒,提升难变形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与疲劳抗性。

大家一致认为,极端工况下摩擦副表面强化技术是加强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可靠性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面对高温、腐蚀、高速等多场耦合服役环境的挑战,需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多尺度研究,系统突破摩擦失效机理不明、材料塑性变形能力不足、长效防护机制缺失等共性难题。未来应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先进制造技术,推动新型材料智能化设计、多物理场协同强化工艺开发、涂层寿命预测与在线监测等创新方向研究,实现表面强化技术的精准调控与长效防护。面向航空发动机、深空探测等“大国重器”对关键摩擦副高可靠性的迫切需求,亟需通过超低摩擦技术降低装备能耗,依托产学研协同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验证”全链条创新体系,支撑航空航天装备自主可控发展。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一五九厂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在极端工况下摩擦副表面强化材料的创新应用与智能化质控技术的工程转化路径,进一步加深对“材料—设计—智造”全链条技术融合方案的理解。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