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8.11
8月8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晶体学会主办的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的多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季伟担任执行主席,北京中绿中科锂电容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刘洋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作“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研究进展”报告,聚焦跨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热力学优化,揭示低压气态/高压液态/超临界态正交矩阵式多模态二氧化碳储能的能效转化机理,并分享了推动百兆瓦级示范项目落地情况。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振明以“电力储能技术发展趋势”为题,阐述了“双碳”目标约束下的电力储能技术需求,概述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出新型储能技术推广应用的挑战性问题,呼吁加快解决相关问题助力电网“保供应、保安全、促消纳”核心目标实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杰允作“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报告,系统阐释原位固态化技术对储能电池安全性的提升机制,认为有望推广固态电池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系统的安全性。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秒级—分钟级响应、小时级调节、长时储能技术路线、多时间尺度协同控制、材料与系统级创新等核心技术问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林文野探讨了建筑园区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灵活消纳问题,通过动态冰浆蓄冷协同光伏热一体化产能与能源总线智慧输配,支撑建筑从能源消费者向产消者转型,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渗透与灵活消纳。
大家一致认为,单一储能技术无法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的全场景需求,多技术协同是必然路径。物理储能适合长时调节,电化学储能能应对短时高频需求,应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秒级调频与跨季储能的协同互补。安全性是产业化的核心门槛,针对锂电热失控、压缩空气储气库腐蚀等风险,需突破本质安全技术。围绕固态电池界面优化、二氧化碳储能工质惰性设计、液冷热管理等重点攻关方向,应建立从材料到系统的全链条安全标准。政策与市场需双轮驱动,面对储能经济性受制于成本分摊机制缺失的难题,亟需完善两部制电价政策,明确抽蓄与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通过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激活分布式储能聚合价值,推动技术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会后,专家们赴北京中绿中科锂电容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全碳型锂离子电容器的材料革新与工艺突破情况,并观摩了国内首条全碳型锂离子电容器量产产线的自动化运行实况。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