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7.22
7月2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面向可持续未来的智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河北工业大学双碳研究院副院长张献担任执行主席,清华大学讲师章鹏程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天津理工大学教授杨庆新作“无线电能传输的智慧演进与场景拓展”报告,指出当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需向具有自主决策与能信交互的智慧系统演进,应用场景有机会拓展至低空无人机群、深海深空、超级高铁等领域,未来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将从能量系统走向智慧基础设施,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刘兴江以“无线传能与能源互联技术现状及展望”为题作报告,他认为无线电能传输及能源互联技术是解决分布式能源和移动式能源自组网的重要途径,在分布式能源基地、快速能源部署、无人集群、广域传感器节点以及空天地海能源信息一体化组网的场景中大有可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龙作“微波无线能量传输与能信协同超材料调控研究”报告,探讨该技术在国防安全领域的战略价值,指出基于超材料的能信协同创新,为应对大规模无人机群持续供电、保障海量军事传感网络稳定运行等挑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热烈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指出,无线充电技术正使电动车成为分布式储能和调节节点,提升了电网的韧性与灵活性,承载着智能驾驶、清洁能源与未来城市的交汇愿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朱春波认为,基础研究是实现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的重要支撑。东南大学教授黄学良提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趋势的结合,构建新的技术应用生态。重庆大学教授孙跃建议产业界与学术界加强合作,推动关键技术的落地与规模化应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马澄斌认为,技术发展应由用户需求驱动,需深化电力电子与射频领域的跨学科合作。重庆大学教授张淮清分析了当前的技术挑战,指出低空经济与空天能源网络是未来的重要应用方向。
大家一致认为,智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正在成为推动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深度变革的关键使能技术,其与具体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及创新是突破传统供能方式瓶颈的核心路径。应深入聚焦交通、医疗、工业等行业的特定场景需求,加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效率、功率、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的研究,以解决其在关键领域应用中的核心挑战。要着力构建高质量的技术与标准体系,打破产业壁垒,强化产学研协同,聚焦智能控制、电磁兼容等共性问题的研究。须统筹考虑技术性能、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充分利用其在优化能源利用、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能源与工业体系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