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07.28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科协在省科协、市科协的正确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实际,乘借科协系统改革的东风,按照省市科协“3+1”试点的有关要求,以破“四缺”为重点,着力抓好科协组织建设,促进“三长”作用的发挥,有效提升了基层科协的组织力和影响力。
一、“3+1”工作试点基本情况
河东区于2019年8月列入省科协“3+1”试点以来,我们对基层科协组织力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河东区科协工作存在基层科协队伍、制度不健全,缺少激励机制和镇街科协发挥“关键人物”的作用不足问题。针对问题,区科协制定了扩充“三长”为基础的科协队伍和以“三长”为引领重塑工作格局,提升基层科协影响力的工作方案。
目前,各项试点工作任务已经落实。各镇街已将学校校长、农机站长、卫生院长全部纳入到科协组织中。在区级科协层面,2019年6月14日召开区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科协委员会、常委和领导班子。在当选的25名常委中有8名同志来自教育、农业和卫生等“3”个领域,占常委总数的32%。在镇街科协层面,按照“1+3+N”的工作模式,全区9个镇街科协配备了镇街科协班子,各镇街科协主席一律享受中层政治经济待遇,副主席都由农技站长、学校校长和医院院长担任。在村居科协层面,全区189个行政村配备村级科普员512名,其中农业种养能手、卫生工作者、社区服务人员326名,占总数的63.7%。目前,河东区科协工作形成了从区、镇到村的系统性科普网络,有效解决了基层科协队伍、制度不健全,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同时,“四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机构设置方面,撤销了原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设立了全额事业单位(区科技馆),优化了机构设置;在科普经费方面,由原来的每年5万元,提升到30.3万元,达到了人均0.5元的标准;在激励机制方面,2019年制定并实施了《河东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办法》,加大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奖励力度,兑现每名优秀工作者5000元的奖励;在争取上级领导支持方面,区委对区科协班子进行了的优化调整,两年来,累计调整提拔区科协干部12人。
二、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区委重视是“3+1”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列入省试点以后,河东区科协主动筹划,争取区委重视,将试点工作纳入到了2019年全区改革重要事项中,将试点工作列入督办事项,由区委办下发了“3+1”试点实施方案。并于8月25日和12月29日分别在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委会上进行了专题汇报,研究解决了各镇街科协主席享受中层政治经济待遇及“三长”在科协常委会中占比等试点中的遇到的问题。同时,试点工作也得到了组织、人事、教育、卫生、农业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试点工作氛围。
二是充分发挥“三长”作用,让基层科协工作活起来。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三长”联系面广、动员力强的作用,利用“三长”在联系服务团结引领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开展系列活动。区科协兼职副主席梁荣建通过区科技创新平台-中科创新园,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科技类项目1个,并帮助企业实现1周内完成注册;根据省重点企业三丰化工有限公司的要求,与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院士联系,于6月成功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汤河镇科协副主席、农技站站长葛祥峰,深入开展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专业科技培训,培育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太平街道科协副主席、太平中心小学校长张华注重加强对学校创客团队的培养,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获全国创客竞赛一、二等奖,结束了临沂市河东区国家级奖项为零的历史。各级科协充分发挥出“关键人物”的作用,让科协工作活了起来。
三是以“3+1”试点为契机,促进科协试点工作全面提升。2019年河东区科协的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工作、省科协创驱工程协同创新基地等4项工作受到省科协的认可或推广;同年,河东区科协在全市科协年度考核中荣获第2名、在区委区政府的部门综合考核中获得第7名、群团口第1名的好成绩,并连续三年被区委区政府综合表彰;荣获了市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河东区科协“三到三送一平台”工作法荣获临沂市“优秀群众工作法”,获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全市通报表扬。近期,区科协起草拟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正在走相关程序,待通过后,河东区科协工作将向纵深更推进一步。
通过近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要想实现工作的突破,一是必须有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二是要深刻理解好改革政策及有关举措,做到提前谋划,充分利用;三是要有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知难而上的勇气。今后,我们将继续认真落实上级科协的有关要求,学习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精准发力,推动河东区科协工作再上新水平。
(山东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王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