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文学会“浙里天文”大讲堂第五讲:以月球背面为支点,翘望宇宙黑暗时代

发布日期: 2024.07.30

近日,由浙江省天文学会举办的“浙里天文”大讲堂迎来第五讲—《从月球背面看宇宙黑暗时代》,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系宇宙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特聘教授陈学雷主讲。来自杭州及周边300余名天文爱好者、中小学生及家长现场参加。

陈学雷从1969年7月20日至22日阿波罗11号的登月活动引入主题,讲解了月相和潮汐锁定,重点介绍了我国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的任务,特别强调嫦娥四号是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月球任务,而嫦娥六号更是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深层次阐述月球背面探测的科学意义。

接着,陈学雷结合相关科学史,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手段,解释了由于大气窗口的限制,在地面乃至地球同步轨道等处探测宇宙的局限性。他从射电天文学的起源开始,由浅入深介绍了天文学家探测到银河系射电信号、太阳射电信号的过程,以及首次发现脉冲星的历史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成就与损坏,射电天文学泰斗马丁·赖尔及其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事件视界望远镜与黑洞照片的技术等。

最后,陈学雷详细介绍了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宇宙黑暗时期探测计划,超长波天线阵列,即鸿蒙计划,拟发射由一颗主星、九颗子星组成的卫星阵列,卫星阵列将围绕月球转动,解决月球轨道的卫星自主编队控制、电磁干扰控制、自主定位和时间同步、精密定标校准、干涉成像等技术难题,有望使我国在低频射电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活动当日恰逢一轮满月正高悬,浙江省天文学会和党群服务中心一起在钱塘江边上架起了数台天文望远镜,开展新质生产力系列科普活动——月球观测。现场排起长队,大小朋友们一边通过天文望远镜观看月面的环形山,一边聆听现场老师讲解月球和望远镜的知识。(浙江省天文学会)

浙江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邹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