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06.13
6月10日,第十六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暨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在四川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由西部放射治疗协会、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主办,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放射肿瘤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部放射治疗协会承办,电子科技大学肿瘤医工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肿瘤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30家单位共同协办。西部放疗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郎锦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此次大会的主题为“学科融合·医工创新 ”。
开幕式盛会现场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创始人、首任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泰祥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在线致开幕辞。
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副主席、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副理事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卢冰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谢丛华教授,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永忠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李文辉教授等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19所医院高校的315位国际国内知名的放射肿瘤学专家,和肿瘤行业从业人员700余人出席了大会现场开幕式,20000余人次通过在线直播参会。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致辞
毛大付在致辞中向来自国内外与会专家表达了诚挚的问候与崇高的敬意。他表示,西部放射治疗协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强会和“四个服务”宗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育举荐科技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此次大会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四川的重要举措,也是放射肿瘤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协会在科技服务智能精准供给、科技成果智能精准转化、高新技术智能精准推广、科技项目智能精准承接、科普服务智能精准供给上有更大的作为。
本次大会共设1个主会场,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盆肿瘤、放射生物、放射免疫、物理技术、临床试验、护理营养、青委学术9个分会场。
郎锦义教授作学术报告
在学术报告环节,郎锦义教授率先作了题为“放疗技术与临床医学整合裂变”的学术报告。郎锦义教授从宏观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放射肿瘤学科的历史、特点、发展趋势和挑战。他提出,放射肿瘤学仍然是癌症学科中最难理解的学科之一,精准放疗的医工需求包涵了影像技术、计算技术和核技术,而放射治疗的核心需求又包涵了勾靶、计算和投照。他提出未来放射肿瘤学必将与肿瘤学及更多学科领域形成创新性跨学科整合。
围绕“学科融合 医工创新”的大会主题,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谢丛华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咏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远红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林少俊教授等专家分别围绕“免疫放疗在局部晚期肿瘤中的进展与挑战”“Development of the AJCC/UICC 9th Edition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2023ASCO结直肠肿瘤研究速递”“免疫放疗晚期肺癌创新方案的潜力与疗效”“大肠癌放射治疗—中肿经验”“鼻咽癌的靶区勾画”等内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与会同行就近年来肿瘤放疗,特别是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学科融合发展、医工交叉、人工智能助力的现代精确放疗技术革新等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
近年来,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和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秉持团结、协作、发展的宗旨,始终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大中华泛珠江流域地区构建学术交流和多中心临床协作的平台,探索区域合作研究的机制,对促进区域内放射肿瘤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内和国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极大推动了我国放射肿瘤学科力量和诊治水平提升,已成为活跃在中国放疗学术行业的区域性合作的典范。
下一步,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将本着 “学科融合,医工创新”宗旨,在总结多年临床协作研究成绩基础上,继续倡导区域协作研究和规范临床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和开启更多的区域性多中心研究项目, 促进大中华西部地区和泛珠区域地区放射肿瘤学术合作进一步增强,为广大放射治疗学医技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使专业人才资源整合效应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为中国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西部放射治疗协会)
四川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