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8.02
近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先进燃气涡轮发动机技术专题论坛、中国水稻新质高质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专题论坛、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先进燃气涡轮发动机技术专题论坛由中国内燃机学会承办。本次论坛研讨燃气涡轮发动机前沿技术,助力我国空天动力领域创新突破。论坛设置大会报告、专家对话、专题研讨、论文展示等多种交流形式,汇聚近40家高校、企业及研究所相关单位,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论坛特邀中国科协副主席、太行实验室研究员向巧,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中国民航大学校长、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水汀,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专职总师、太行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程荣辉等专家围绕氢能航空的应用前景与核心挑战,绿色燃料技术的发展路线图,航空发动机温度控制的关键设计要素,先进航空发动机控温自主技术的工程实践与突破,氢燃机绿电消纳的解决方案等主题展开大会报告和专题研讨。丁水汀说,当前全球能源革命与航空技术变革深度交织。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的“大国重器”,其技术突破直接关乎国家空天安全、绿色转型与国际竞争力。参会专家围绕绿色动力革命、超音速技术突破、低空经济引擎、适航安全基石等攻坚方向展开交流与研讨。大家还就超音速民机动力、零碳路径、环保性提升和低空推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等热点展开对话与自由研讨。
中国水稻新质高质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专题论坛由中国作物学会承办。近年来,我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与品质提高已见成效,但还面临着多方面瓶颈制约。本次论坛凝聚了全国水稻育种、栽培等多学科力量与智慧,旨在围绕“中国水稻新质高质发展”这一核心目标,为我国“十五五”以及中长期水稻产业新质高质发展建言献策。胡培松院士、张洪程院士、丁艳锋教授、中国水稻研究所张均华研究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万克江处长分别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水稻绿色丰产优质高效无人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建立均衡高质量健康群体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协同的关键”“稻田土壤健康培育研究进展”和“当前我国水稻生产状况及科技问题”为题进行了专题分享。与会专家围绕水稻新质高质发展的形势与挑战、水稻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及智慧绿色栽培技术、水稻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力提升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在交流中,专家们聚焦科技创新,探讨了进一步提高智慧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应用的路径,拓展了绿色栽培技术的发展思路;针对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了应对措施;探讨了我国水稻产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提升水稻产业新质生产力与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专题论坛由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承办。论坛围绕航空发动机、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等议题,邀请机械、力学、航空航天等跨学科跨领域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故障机理、安全监测、故障诊断、智能控制等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路径,推动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领域技术研究、系统与装备研发和行业应用。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铁电薄膜与器件专题论坛由中国硅酸盐学会承办。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13名专家围绕铁电薄膜材料与器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作了专题报告。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代表们围绕“铁电薄膜材料制备、表征、设计与模拟”“铁电薄膜的信息器件应用”“新体系铁电薄膜与二维铁电材料”三大议题进行探讨。本次论坛汇集了我国铁电薄膜与器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丰硕成果,从基础物性、材料设计、先进表征及器件应用等方面凸显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勾勒出铁电薄膜与器件在未来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核心地位与广阔前景。
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承办。论坛围绕地月空间态势智能感知体系建设、三体轨道智能编目、时空基准等非共识议题,汇聚了来自人工智能、航天工程、天文学等跨学科跨领域专家和青年人才等160余名代表参会。共10位专家围绕“地月空间态势智能感知”“地月空间环境”“地月编目”“时空基准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探索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专题报告后,与会专家与代表们围绕地月空间智能感知、鹊桥通导遥一体化、地月空间天气预报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形成了多学科融合、协同推进地月空间感知的新思路。本次论坛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地月空间感知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论坛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地月空间感知的深度融合。
安全可信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利用专题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承办。本次论坛紧密围绕安全可信的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利用体系架构以及相关技术议题,致力于全面总结和交流在安全可信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利用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深入探讨该领域的发展重心和技术路径。本次论坛上发布了“零信任系列技术标准”,该标准体系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指导下,由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委会联合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单位,共同编制。该标准体系通过聚焦可落地、可评估、可推广三大方向,初步形成“统一框架、分层支撑、协议驱动”的技术体系,涵盖以下四大规范:《零信任网络隐身协议规范(NHP)》《零信任数据隐身协议规范(DHP)》《零信任体系身份认证与访问管理技术规范》《零信任微隔离技术规范》,为可信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了信任根基。多位学者争围绕安全可信的数据要素交易流通利用体系架构以及相关技术等议题,结合数据治理、零信任安全、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密码学、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安全等跨学科跨领域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詹媛 通讯员庄耀希)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