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同城化” 到“全球圈”

发布日期: 2025.07.20

“北京需从金融中心向全球创新枢纽转型,构建‘生态智能体城市’,通过本土化与全球化协同驱动京津冀嵌入世界城市网络。”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研究员在日前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与雄安创新发展”专题论坛上提出了“新型世界城市中国范式”概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与雄安创新发展”专题论坛是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承办。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等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论坛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与雄安新区建设展开深入研讨,邀请了14位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作报告。

本次论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为契机,整合人口、产业、灾害、基础设施等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了当前存在的深层矛盾,提出新空间策略和协同发展新认知,彰显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在超大城市群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破解结构性矛盾,重塑区域格局

陆大道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若干问题”为题,剖析北京、天津与河北在历史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京津塘轴线+首都圈”空间重构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解读了国家新型城镇化五年行动计划,他指出,北京应聚焦城市更新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河北以产业导入承接人口转移,打造京津雄“通勤—功能—产业”三圈联动的首都都市圈。

面向2035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樊杰指出,京津冀协同战略需从“缩小内部差距”转向“强化北京全球竞争力”,以科技创新重塑北方增长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京津冀需以“科技—文化”双引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通过韧性基础设施与绿色社区治理提升区域竞争力。”

对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宋金平教授认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弱于城镇体系碎片化,应该以‘世界级产业集群+县域特色经济’重构分工。”

基于企业大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威揭示京津冀制造业协同集聚的转移路径,建议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为突破口优化跨区域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邱灵则以科幻电影隐喻未来产业演进,提出雄安新区“321”产业体系。

以创新为核,破解协同难题

“京津冀制造业扩散呈‘技术密集型跨等级跳跃、劳动密集型梯度转移’双路径,中间规模城市存在‘结构洞’风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佳洺建议,以北京为创新源、雄安为转化节点,重构区域产业网络。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曹广忠基于人口普查数据,揭示了京津冀人口增速放缓、人才外流的严峻态势,提出需以公共服务均等化阻断虹吸效应。

河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丁疆辉教授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分析京津冀人口流动特征,建议以雄安为节点打破“内密外疏”格局。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尹旭博士识别了京津冀县域人口薄弱区,提出以雄安新区为人才枢纽缓解“环京津贫困带”人口结构性危机。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袁丽华博士构建了“分层递阶评价模型”,量化评价了京津冀发展质量时空格局,强调北部生态脆弱区急需进行差异化振兴。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邓祥征指出,构建京津冀洪灾多尺度防控框架,需要建立“流域—城市群—社区”三级韧性体系,建议以雄安新区为试点,融合绿色基础设施与智慧预警,破解“小雨大灾”难题。(记者文雯)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