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互认迈向新台阶

发布日期: 2025.10.23

记者从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上获悉,在过去二十几年间,我国围绕与各国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互认、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国际制度衔接、职称评价标准与国际能力框架衔接等系列工作开展深度实践。通过多方努力,我国正逐步打破工程技术人才跨国流动壁垒,构建起国际互通合作桥梁,为全球工程技术人才共同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

中国推动工程教育互认取得显著成效

2005年,原人事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建设部、中国工程院等十八家单位联合成立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中国科协负责牵头国际交流工作组,统筹推进工程师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将加入《华盛顿协议》提上重要日程。2013年,在中国科协、教育部、人社部、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多方努力下,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按照《华盛顿协议》要求,中国科协与工程教育相关的机构和个人于2015年10月成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作为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社会团体,负责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组织与实施。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迈入崭新阶段,为工程技术人才国际流动打下教育基础。

通过努力,我国的工程教育国际认可程度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已有321所普通高等学校的239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国深化人才互认收获丰硕成果

2001年,中国科协针对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进行探索,并印发相关改革意见。参照国外专业学会的通行做法,2003—2005年间12个全国学会开展试点,为国际互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2018年,中国科协正式启动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互认工作,通过发布工程能力评价通用规范,为国际互认提供了科学、统一的能力评价依据。在后续的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互认实践中,我国先后与4个国外工程师组织签署互认协议,达成工程能力实质等效双边互认。

2019年11月,中国科协与缅甸工程理事会(MEngC)签署了《中缅工程师互认协议》,并于2024年11月续签。作为加入《华盛顿协议》后中国与国外对口组织签署的首个工程技术人才双边互认协议,《中缅工程师互认协议》具有开创性意义。2022年7月,中国科协与新加坡工程师学会(IES)签署谅解备忘录及工程师互认协议。2023年12月,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IEM)签署会员互认协议。2025年6月,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巴基斯坦工程理事会(PEC)签署《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巴基斯坦工程理事会专业工程师互认协议》。

中国参与全球工程治理迈向新征程

我国在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互认过程中,积极参与全球工程治理工作。以中国科协为代表,通过参与国际工程联盟、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等国际(区域)组织的活动,积极融入全球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制定进程,将中国的工程实践经验与理念融入国际标准,助力全球工程技术人才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包容。

面向未来,中国科协相关人员表示,我国将持续为工程技术人才搭建互通桥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国际互认工作迈向新台阶——进一步拓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覆盖广度,积极参与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层次的教育认证实践;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对华合作基础深厚的国家为依托,适时加入或推动签署相关国际(区域)工程技术人才互认协议,持续扩大双边、多边互认范围;与国际伙伴共商全球工程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工程技术人才能力框架、联合举办工程能力领域国际会议,深度参与全球工程治理。(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詹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