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10.22
以“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韧性城市论坛日前在上海市举办。作为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的四大平行论坛之一,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
论坛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新城市议程号召,聚焦SDG9—工业创新、SDG11—永续社区和SDG13—气候行动,汇聚气候变化研究、城市规划、灾害管理、基础设施工程及公共政策等领域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理念、技术创新和最佳实践,推动全球城市向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主任委员、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陈志龙发布了《2025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水务专委会代表Jorge Emilio Abramian发布了《工程、水与智慧城市》,为韧性城市建设在地下空间利用、水务与智慧城市融合等领域提供了专业指引。
韧性城市: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路径
“提升城市韧性,增强其适应气候变化、抵御灾害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已成为全球发展核心议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在致辞中指出,在此背景下,全球城市急需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发展路径,构建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城市系统。
津巴布韦技能考核与发展部部长Paul V. Mavima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人类正处在历史关键时刻,大规模城市化加速推进,气候风险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必须打造能抵御各类风险、实现持续蓬勃发展的城市,最终为子孙后代守护宜居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加平在“关于中国西藏高原气候与低碳城镇”的报告中指出,利用太阳能可实现西藏高原城镇低碳化,满足建筑空间采暖需求,依靠太阳能完全能够实现西藏高原城镇的零化石能源供暖。他认为,西藏高原区域的气候正发生变化,若能科学利用这一变化,不仅可对本地气候调节产生积极影响,还能为地域发展提供助力。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客座教授Bernhard Müller在以“气候变化与城市韧性——为何综合规划至关重要?”为题的报告中表示,一体化城市规划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其蕴含巨大潜力。首先,能显著提升城市韧性,帮助城市有效抵御气候变化、城市灾害及高温酷暑等风险;其次,在城市物理设施的规划与发展中具有战略引领作用,可为应对中长期气候变化的相关投资提供清晰框架;此外,关系到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的共同利益,官方需在此过程中建立并发挥协调、监控与监管等机制的作用。
马来西亚工程部副总监Mohd Shahrom bin Ahmad Saman聚焦“迈向可持续发展——马来西亚之路”主题,阐述了道路韧性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构建具有韧性的基础设施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他指出,具备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能让城市更宜居,同时帮助城市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因此,“必须将韧性理念融入国家发展方案,以确保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能有效应对气候风险。”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Marlene Kanga关注“谁来打造韧性城市”这一话题。她在题为“锻造卓越工程能力,构建更安全和可持续的城市”的报告中指出,工程能力对城市气候适应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政府、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及工程项目方需共同弥合在人才培训与资金投资方面的差距。未来需推动这四大主体协同发力,以保障工程安全,最终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署长(工程与建设)郑世强在报告中围绕海事规划的重要性、新加坡大士港的实践及所用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新加坡大士新一代港口建设中的工程创新。他强调夯实基础是关键,未来将开启技术创新新征程,同时期待通过跨部门、跨国界合作,共促更可持续、更具创新性的未来。
凝聚共识,明确行动方向
圆桌对话环节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谭纵波教授主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水务专委会主席Ignacio González-Castelao、中铁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严金秀、英联邦工程理事会主席Dawn Bonfield、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围绕“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战略与行动”主题,从多个维度展开深入讨论,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多元视角。
对话中,专家们从基础设施转型、技术创新、思维变革与全球合作等维度,探讨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
在基础设施转型方面,专家提出需优化现有基础设施布局,融入韧性理念,提升其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在技术创新层面,强调依靠先进技术推动城市建设模式革新,如智慧监测、绿色能源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思维变革上,认为需转变传统城市发展观念,将气候适应性纳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全球合作方面,呼吁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经验与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气候挑战。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