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8.01
视觉中国供图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脑机接口与科技自强·智能创新与未来趋势”专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教授赵继宗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的应用情况,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揭开脑科学秘密的钥匙
在主旨报告中,赵继宗院士阐述了脑机接口的核心概念:它是人或动物的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旨在实现大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是“揭开脑科学秘密的钥匙”。
脑机结合通过捕捉大脑活动产生的微弱电信号(脑电图),并将其转化为指令,实现对外部设备的直接控制。
赵继宗院士援引1990年-2021年的数据指出,全球约有近34亿人受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困扰,其中包括中风、婴儿脑损伤、痴呆症、癫痫、孤独症等,我国患病人数更是高居世界首位。然而,当前脑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面临难(治愈困难)、惑(病因欠清)、缠(后遗症粘缠)、负(负担沉重)四大困局。脑机接口技术则被视为破解这些难题的新希望,其潜力巨大。
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我国科研力量在将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临床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今年2月27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为一位截瘫患者成功植入国内首例“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手术的核心是一片科技含量极高的柔性高密度薄膜电极,其厚度仅有微米级,尺寸约4厘米见方,却集成了128个高灵敏度的信号采集触点。这片电极被精巧地植入患者颅骨内、硬脑膜外的位置。术后3个多月的康复进展令人振奋:患者不仅能通过“意念”自如地控制机械臂和电脑光标,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上肢功能出现了积极康复迹象,能够完成术前无法企及的手部精细动作,例如捏放玻璃弹珠等。
目前,“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已完成5例患者植入,为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患者实现运动及言语功能的替代和康复,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转化的步伐持续加速。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首次设立脑机接口医疗服务收费项目;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成立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这是国内首个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病房。
诚如赵继宗院士所言:“当前,无论美国还是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研究都尚处于试验阶段。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科普时报记者 王文洁)
来源:《科普时报》(2025年8月1日 15版)